古代元怎么写( 二 )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 。
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 。这是不争的事实 。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 。
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 。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 。
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 。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 。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 。
“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 。
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 。“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 。
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 。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 。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 。
清末时,虽然中国 。
4. “钱”字,在古代有什么写法 “钱”字的由来:“钱”最初是农田耕作的一种用青铜铸造生产工具的名称 。因为农家必须依赖这种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而且“钱”又比土地和其它物品易于交换,后来便逐渐演变成为货币,“钱”这个名称也就被沿用了下来 。
我们现在在博物馆等处,见到的“布币”比农具“钱”要小得多,但保持了“钱”的原形 。一九八○年版第四套人民币伍元钞票,对着光照一照,它的水印图案就是“布币” 。
“泉”字的出处:到了汉代,封建迷信的统治者,出于聚敛财富的愿望,将“钱”又改称为“泉”,“泉”便成了“钱”的借用 。用“泉”来称呼货币更加形象,难怪有人形象地比喻:泉是由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 。因此直到现代,“泉”这个借用词还在用,比如:集币迷们总是以“泉友”相称 。
“元”字的发展:唐高祖开朝时,为取意开辟新纪元而铸造新钱“开元通宝”后,曾被后人误叫过“开通元宝” 。以至后来,史思明反叛,干脆就开炉铸造了“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使用在钱币上“元”这个字便盛行了起来 。到了元朝,元字当然更加有意义,铸在银锭上元宝二字,就是取“元朝的宝货”的意思 。明代万历年间,欧美的货币开始传入中国,当时市面上最流行的外国货币是西班牙和墨西哥的银圆 。因其形状呈圆形,一枚又为一圆;既是货币名称,又是单位名称,时间一长,为了书写方便,后来人们就用同音字“元”代替了 。这样一来,元这个字就更被人们熟悉和使用,一直沿用到了今天,成了我国货币的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