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要气节还是苟活,大明最后的选择是对是错?( 二 )


在南方,尚有数十万明军,有了这只力量,就算不能恢复中原,也可以延缓气运 。事实证明,明廷在南方的基础还是比较雄厚的 。北京则可以委托给魏藻德、方岳贡等内阁辅臣,辅导太子,料理善后事宜 。
这个可行性最高的方案,在大臣的声讨中流产 。本文为武汉生活网(t027.com)原创,未经武汉生活网(t027.com)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
四、最后的议和
1644年3月17日,兵临北京城下的李自成派投降自己的太监杜勋与崇祯帝议和 。他要求明廷封他为王,并割让西北一带,实行高度自制,并支付100万两的劳军费 。作为回报,他将替打击敌对势力,包括盘踞在东北的后金清军 。
崇祯接到和谈要求后迟疑不决,和谈破灭 。我们再回到老话题,这次议和胜算大吗?事实证明,李自成对自己突然而来的成功是没有思想准备的 。他称雄的只是中原地区,东北有虎视眈眈的清军,南方有完整的明廷力量,四川还有和他争老大的张献忠,显然他没有十足信心面对对手 。
我们从李自成进京后的一系列言行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他占领北京什么都不做,只是掠夺财物,然后运回西安 。他的一席话最能表明心声:“陕,吾之故乡也 。富贵必归故乡,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显然,他根本不打算在北京生根发芽,而是一心要回故乡 。
五、最后的最后
崇祯当时陷入了一个怪圈,即想和谈却又不敢和谈,因为和谈等于承认叛乱的合法性 。和谈成功就是认怂,这样的历史责任不愿承担;可是和谈失败就要陷入更深的困境,越是困境越想和谈……
崇祯帝就在这样的犹豫、推诿中错失了一次次改变朝廷命运的机会 。他的犹豫不决是因为朝廷内外的“愤青”的思维作祟,以及自己不愿意承担历史责任造成的 。
在大臣们“要与北京共存亡”慷慨激昂的呐喊声中,李自成大军进城了 。崇祯本想趁着夜色出城逃命,但东门的守卫说有令牌才能出门,之后他又逃往西门,门被堵死 。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到大内,自缢 。
而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官员们呢?他们在天亮后争相等在闯王的办公室外,听候安排工作 。这就是“铁骨铮铮”的明朝,满口仁义道德的明末大臣们!本文为武汉生活网(t027.com)原创,未经武汉生活网(t027.com)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
 标签: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