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 , 探著南枝开遍未 。……要来小酌便来休 , 未必明朝风不起 。”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 。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 , 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 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 , 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 , 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 , 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 , 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 。
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 , 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 , 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 。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 , 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 。
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 , 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 , 并无二致 。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 , 独辟蹊径 。
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 , 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 , 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 , 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 , 窗外定是残红狼藉 , 落花满眼 , 却又不忍亲见 , 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
一个“试”字 , 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 , 表达得贴切入微 , 曲折有致 。相比之下 , 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 , 海棠花谢 , 楼上卷帘看 。”
便显得粗俗不堪 , 味同嚼蜡了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 。”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 , 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 , 可是侍女卷起窗帘 , 看了看外面之后 , 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
一个“却”字 , 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 , 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 , 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是啊 , “雨疏风骤”之后 , “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 , 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 , 你知道不知道 , 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 , 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 , 口吻极当 。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 , 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 , 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
海棠虽好 , 风雨无 。
2. 如梦令改写 我经常记起早期在溪亭傍晚郊游时的情景.我坐在溪亭里 , 一边观赏这千姿百态的荷花 , 这些荷叶青翠欲滴 , 荷花颜色各异 , 有的含苞待放 , 有的正在盛开 , 有的已经凋零.我一边品尝着美酒 , 可是我不胜酒力 , 记不起回家的路了. 这时我起身拿起一壶酒和一个酒杯 , 踉踉跄跄地走到小船上 , 像一个在学步的孩童.我奋力地划船 , 划了许久 , 才发现自己迷路了 , 现在我不知道家的方向在哪里了.我在思考中 , 小船已经随着流水来到了藕花深处.我环顾四周 , 发现这荷花荷叶都长得有齐人高了.有的荷花中不时还飞出一两只蜜蜂 , 原来河面上漂满了浮萍 , 小船走过的地方 , 留下水波荡漾. 我想:这里的景色就好像是世外桃源 , 景色使我陶醉.天渐渐暗淡下来 , 可我不能再流连此地 , 要快点回家 , 否则我的亲人会焦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