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雪怎么写的( 八 )


从这样的审美观点出发,鲁迅喜爱的自然美是“人们和天然苦斗而成的景物”,即从中可以发现社会和人生斗争精神的深沉雄大、壮阔古拙的力的美 。在《野草》里,鲁迅也曾描绘过江南明丽的风光,如《好的故事》,他所着重的依然是从“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的“美的人和美的事”中去捕捉“飞动”的美,从而感到一种生命力的存在 。
但总的说来,他对秀丽的江南风景,“并无敏感”,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我不爱江南 。秀气是秀气的,但小气” 。
他批评杭州的风景“显得小家子气,气派不大”,以为“北方风景,是伟大的,倘不至于日见其荒凉,实较适于居住” 。在《野草·雪》里,“与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相比较,他显然更醉心于“朔方的雪花”—— 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这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也是人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 。鲁迅终于在博大的、运动着的“自然”中,发现与肯定了人与自己 。
8. 鲁迅写的《雪》的主题 《雪》这篇散文,1925年1月18日写于北京,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这时正值“五四”退潮时,他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记录他当时彷徨、苦闷、希望能找到未来的心情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鲁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 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了小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观赏的强烈不满的无比愤思的感情,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 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 。
1924年到1926年“五四”新文化思潮的降温使得鲁迅也有了一些苦闷与彷徨 。这时的作品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制和不倦的战斗,感受非常深切,探索非常艰苦 。这种感受和探索正是动荡的时代生活的产物 。在新文学统一战线内部日趋分化的时候,进步的知识分子由于没有认清前进的方向,大都抱有同样的苦闷 。不过鲁迅的苦闷比一般人要大得多,深得多 。
9. 鲁迅雪 写江南的雪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 。
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牺牲精神 。作者之所以说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是因为她不甘于像暖国的雨那样单调、平庸,又不甘于像江南的雪那样屈从于外物而消磨了斗志,所以,用“雨的精魂”称朔方的雪,是对朔方的雪顽强追求理想、尽显张扬与独立个性精神的极力赞美 。
光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这是完全献身的体现,也是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的赞歌 。他本是晶莹的雨滴,即使死去化为雪花,他也要继续抗争 。
这也正是鲁迅先生的性格精魂——心存温情但奋斗着向上 。可以从文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人和事:①鲁迅先生初到日本东京,尽管那里的清国留学生很多,但他们却醉生梦死、不学无术,让鲁迅倍感失望,一股孤独感油然而生 。
鲁迅先生的这段经历可以看作是“孤独的雪”的绝佳注脚 。②由东京易地仙台后,在时事电影上看到的麻木愚昧的国人,于是觉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于是决然辞别自己崇敬的藤野先生,弃医从文,这不正是“死掉的雨”变成“雪”的过程吗?③作者之所以说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是因为她不甘于像暖国的雨那样单调、平庸,又不甘于像江南的雪那样屈从于外物而消磨了斗志,所以,用“雨的精魂”称朔方的雪,是对朔方的雪顽强追求理想、尽显张扬与独立个性精神的极力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