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摹方法1、字形扁方 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 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 。
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 。“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
3、化圆为方 化弧为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431356639直 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 。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
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变画为点 变连为断 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 。5、强化提按 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
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扩展资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的异体字而推行小篆,但小篆弯圆缭绕,笔画复杂,书写不便 。
为追求效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少用小篆,多用隶书 。《说文解字》记载“秦书有八体”,隶书位列第八 。
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称:“隶书者,篆之捷也 。”清代沈曾植说:“隶者,篆之行也 。”
篆书在书写的过程中,演变出更简洁化的“草体”即隶书 。它比篆书更便捷纵逸,书写更为简便 。
过去,由于史料的缺乏,人们对隶书的形成时间说法不一 。广为流传的是秦朝狱吏程邈造隶书之说 。
唐代书论家张怀瓘在《书断》里讲到,程邈是秦朝一名县狱吏,善写大篆,因得罪秦始皇,被关进云阳狱中 。在狱十年,他钻研字体结构,把大小篆的圆转改为方折,创造出三千个隶字 。
秦始皇见后,非常高兴,不仅赦免程邈的罪,还提升他为御史 。由于程邈的官小,属于“隶”,所以人们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 。
事实上,一种字体的产生不可能为某一人所造 。另一种看法影响较小,认为隶书起源于周朝,以郦道元为代表 。
他在《水经注》中称,“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 。直到近现代大量简牍帛书出土,人们才发现,战国时期的秦国已有早期隶书 。
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出土了《青川木牍》,年代约公元前309年 。木牍采用墨书秦隶,笔法流畅 。
与以前及当时的金文相比,减少盘曲,化繁为简,圆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为正方或扁形;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是竹简书写章法形式的发展 。《青川木牍》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秦系简牍 。
这一时期的隶书体被称为秦隶,又称古隶 。从《青川木牍》,到《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再到《云梦睡虎地秦简》,发掘出土的文物,记录了隶书日臻成熟的过程,反映了这一时期“隶变”的大趋势 。
到西汉时,隶书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书写“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古隶历经多年发展,到此步入定型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隶书 参考资料:人民网-隶书 一波一磔启今文(探密文字) 。
5. 怎样才能写好隶书,应注意些什么 1、学习隶书是进入书法天地的一个好门径,隶书的特点与其他字体的根本不同在于他的基本笔画,隶书也有很多不同的风格,现在的隶书与汉隶已有很大区别.开始写可以用毛硬一点的,狼毫,相对好掌握 。羊毫相对软一些,等你行笔有了一定力度时,可以用羊毫 。多长时间见效,不一定,悟性好的时间可以短一些,但是练书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多练功力才能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