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教学模式能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染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与热情 。当然,多媒体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况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进行多媒体教学中不可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教学地位 。
时刻记住,多媒体的应用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模式,要完全地运用于全部的教学中是不实际的,也是有很大难度的 。汉字是一种文化,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和精华,学生学汉字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体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更加热爱祖国汉字与文化 。
在识字教学中若能充分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就不仅能从形象上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从汉字中掌握更多的社会、历史的文化信息 。毕淑敏在回忆小学语文教师教她认“心”字时说,在一个小锅里放几粒豆子,反复炒 。
有两粒豆子蹦到锅两边,一粒落入锅底,这就构成一个“心”字 。这位普通的汉字传承者就这样鲜明地把汉字深深地刻在了一个幼小的心灵,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
正如鲁迅先生所讲:“诵习 。
4. 在没拼音前,古人是如何认字的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 。
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 。
直音法盛于汉代 。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
《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 。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 。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 。
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 。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 。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 。
“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 。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 。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
反切法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起源于三国魏人孙炎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就是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
二、起源于东汉末服虔 。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反音例》称到:“服虔始反音 。”
清代的章炳麟等人就主张这种说法 。三、来自西域 。
【认字拼音怎么写的】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直学,自西域入于中国,至齐梁间盛行 。”四、中国古来有之 。
这种说法可能来源于“二合音”,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的《艺文二》卷十五中写道:“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 。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 。”
- 昂贵的英文怎么写的
- 贝雷帽怎么戴 贝雷帽怎么戴好看视频
- 女人脸上长斑怎么办 女人脸上长斑咋办
- 平安扣怎么戴好看男生 平安扣怎么戴好看
- 唯拉珠魔法药丸怎么用 维拉珠魔法药丸面膜使用方法
- 脸部肤色不均怎么办 脸部肤色不均发白
- 努力努拼音怎么写的
- 游记作文的开头怎么写
- 顽皮英语怎么写
- 十二月十二日英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