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点怎么写( 八 )


三、感悟要有深度——深刻
首先要对所描述的材料进行分析 , 找出可以生发开去的点 , 然后对材料进行提炼 ,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 展开想象和联想 , 由此及彼地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 。
四、感悟要有浓度——感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 , 一篇好文章 , 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而浓厚的感情 。感情浓郁的感悟就会在读者的心头打下深深的烙印 , 感情浅淡的感悟就会像过眼云烟不留任何痕迹 。
感悟无处不在!只有通过感悟 , 我们才能发现世界的奇妙 , 生活的精彩!只有通过感悟 , 我们才能发现世界是多么令人神往 , 生活是多么美丽
?希望采纳?谢谢?
7. 读书感悟怎么写 读书之后 , 因有感触 , 受到启发而写下的心得体会叫读书心得 , 也 叫读后感 。、
经典格式:
1、正标题——副标题
2.、开头首先介绍“读”的内容 , 就是概述 读物的内容要点 , 或者主要的思想中心 , 或者直接引用原文的某些文字 。
3、再引出自己根据以上内容的感想 。可以围绕着原文的主题与中心来写 , 也可以围绕原文的某个层次的内容来写 , 把笔锋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 的一点或几点上 , 但切忌面面俱到 , 空洞浮泛 。
4、联系实际 。读书心得的“得”固然是因“读”而发 , 但是 , 如何“发” , 就不 能不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或社会实际、现实生活及其他方面 的实际 。这一点是读书心得的重要特点之一 , 也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 要界限 。联系实际 , 贵在联想 , 不要拘泥于原文 , 思路要开阔 , 联想要丰富 。
5、小结 。
例如:
纸上谈兵要不得
——读《失街亭》有感
在《失街亭》中 , 马谡是个夸夸其谈 , 言过其实的家伙 。但如果您
看过全本《三国演义》 , 您也许就不会这样讲了 。在孔明“七擒孟获” 之前 , 马谡曾献攻心之计 , 使诸葛亮大加叹赏并加以采用 。可以说 , 西 征胜利 , 蜀汉无后顾之忧 , 马谡有很大功劳 。
但为什么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却显得如此无能呢?我说 , 是纸上谈兵 害了马谡 。
何谓“纸上淡兵”?就是只死记书本或自己的经验而不能根据环境 条件的改变而灵活应用 。马谡就是这样 。他奉命防守街亭 , 不在当道屯 兵 , 却屯军在路边一座孤零零的小山上 。当王平问“魏兵骤至 , 四面围 定 , 将何策保之”时 , 马谡大笑曰 , “兵法云:‘凭高视下 , 势如破竹’ 。” 王平又问:“若魏断我汲水之道 , 军士不战自乱矣 。”马谡却说:“孙 子日:‘置之死地而后生’ 。”
可笑呀 , 马谡!他只知道“兵法云”、“孙子曰” , 却没有想到情 况不同 , 兵法也有不适用的时候 。大敌当前 , 后顾无忧 , 方可谓“凭高 视下 , 势如破竹” 。水源被断 , 人心惶惶 , 士无斗志 , 不战自乱 , 当此 时 , 百战百败矣 , 何来“置之死地而后生”?
马谡的错误在于他没有根据情况变化改变战略 。他当年提供攻心之
计 , 离间魏主司马懿 , 这些计策所以成功 , 正因为他具体地分析了当时 局势 , 充分了解对方 , 抓住矛盾所在 , 对症下药 。街亭之战他没有这样 做 , 结果不仅丢了街亭 , 还丢了脑袋 。可见 , 死抓条条、框框不知变更 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害人不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