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该怎么写( 二 )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 , 而多是将笔锋提出 , 所以形成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 , 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 , 而下笔自然承上 , 使点画之间虽断似连 , 笔断意连 , 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 。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 , 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出游丝 , 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 , 连续写出 , 一气呵成 , 使字显得连贯、潇洒 。如: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 , 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 , 但不可截然跳动 , 否则呆板无神 。
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 , 但却要运用得当 。一味的牵连缠绕 , 当断不断 , 反而弄巧成拙 , 形成浮滑薄弱之病 , 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 。
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 , 连易断难 , 故当知断” 。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 , 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 , 这其实已起到了简化的作用 , 加快了书写的速度 , 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 , 只是笔画之间有牵丝相连 , 不单独存在而已 。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 , 那就是索性合并了原来的点画 , 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 。
如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 , 既保持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 。其余各字也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现在的写法 。
有时为了行笔的便利 , 行书字书写时 , 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笔画顺序 , 如: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 , 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的特点 。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 , 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态 。
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 , 如: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 , 可以任意屈伸、收放 , 即可使之长 , 如亦可使之方如: 扁如: 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 , 折笔处多为方 , 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写也时露方意 , 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 。
而行书则随笔顺势转折 , 变化无穷 , 方圆兼用 , 灵活生动 。如: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 , 使之自然融汇 , 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力度 , 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 。
若一味方折 , 则显板滞、生硬 , 纯用圆转则又俗滑、疲软 。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 , 创作中要多思索 。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 , 如顿笔回锋挫逆等 , 在行书的运笔中已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 , 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 。凡轻细之处需收笔轻提起 , 速度稍快 。
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 , 速度稍缓 , 当然 , 笔画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 , 不可大起大落 , 忽轻骤重 , 应使其自然 。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 , 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中的: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 , 如: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 , 也是行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