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著有《笔髓论》,其中“契妙”一节说: “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 。借如铸铜为镜,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非毫端之妙 。
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琴,纶指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 。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 。
【褚遂良怎么写】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这是由艺术的形态方面向艺术的根源之地进发的一种标志 。因此,褚遂良同虞世南一样,更多地注意到了艺术的修养问题、艺术的创造问题 。
他们明显地与“尚意”书家们面对的问题相一致了,而这正是中国书法创作史上的一个进步 。再引虞世南《笔髓论》中的另两节“释真”与“释行”,来揣摩褚遂良的书法创作: ……若轮扁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 。
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如微风摇于碧海 。气如奔马,亦如朵钩 。
变化出乎心,而妙用应乎手 。然则体约八分,势同章草,而各有趣,无间巨细,皆有虚散 。
这是一种多么抒情、多么轻灵的风格啊!“体约八分”,不就是含有浓厚的隶书笔意么?“皆有虚散”,晚年的褚遂良,不正是就这样地由质实而走向虚散么? 乃按锋而直引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 。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暇,自然之理 。
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似虫网络壁,劲实而复虚 。右军云:“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于轮扁 。”
又云:“每作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 。”由书法的意象之美,到书法的笔法之美,便铸造了褚遂良的优美的书风 。
褚遂良书艺的最为突出的特色为“空灵” 。梁巘《评书帖》中说:“褚书提笔‘空’,运笔‘灵’ 。
瘦硬清挺,自是绝品 。”书法的空灵,正是通过运笔与提笔而体现出来的 。
在欧书或虞书之中,我们都找不到明显的运笔的痕迹 。但是褚遂良却不同,他不掩饰用笔的痕迹,甚至乐于强调这种痕迹,以表现他所倾心的活泼节奏,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种韵律,异常明快 。
像孙过庭《书谱》中要求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毫芒”,在褚遂良的书法之中,体现得是最为彻底的 。褚遂良比虞世南或欧阳询的机遇都要好 。
他可以在优游不迫的生活之中,纸、墨、笔都极其精良,在面对一张纸时,可以仔细地考虑每一点一画如何处理 。因此,他的书法表现的是一种风度,一种最微妙、最飘忽的心情的变化 。
按照这样的意味去看褚遂良的作品时,我们便要惊讶于这些作品,没有一件不是杰作:它自成一个世界,一个整体 。当褚遂良将他的书法艺术推向它的最高峰时,他便以这种种的美,建成他的书法境界:没有一点铺张,一切都是那么单纯、自然和平静,并不要求艺术有意想不到的强烈的刺激,要求用笔、风格、线条都有新奇的效果,它不过是在纸面上,以笔锋展开一种优美至极的舞蹈——它的妙处,就在于它的潇洒自然,即不仓惶失措,也不锋芒毕露 。
它让人看了,觉得只是一种为之微 。
4. 如何写好褚遂良《阴符经》(书法高手进) 《大字阴符经》风格略近《雁塔圣教序》,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 。其总体结构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此乃从隶书中来 。此帖撇捺开张,线条对比强烈,时而纤巧,时而厚重,时而疏密有致,时而笔势翻飞,波折起伏,巧于变化 。此帖结字欹正相生,寓拙于巧,变化多端,不落蹊径,运笔牵丝暗连,速度极快,俯仰呼应,各有所据,气息盈满,妙笔生花 。书家以不可羁勒之笔,使转细微,擒纵自如,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隶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