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假名怎么写( 二 )


(即口语使用自国语 言,书写时则只能使用汉文 。类似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之前,人们说话为白话文而书写则以文言文为主 。)
然而,中、日两国之文法结构迥异,全以汉字行书,有难以表达之处 。遂有万叶假名之发明,以补足用汉文纪录日语之不足 。
万叶假名者,是将汉字视作单纯表音符号的一种表记法 。例如“与”→“よ、ヨ(YO)”、“乃” →“の、ノ(NO)”之类 。
众人抄写万叶假名之时,因作为万叶假名之表音汉字并不需要如表意汉字般严谨,各种简化方法遂渐渐出现 。如“与”→“与”→“よ、ヨ”之俦 。
在约定成俗的简化之后,渐渐成为现代所见之假名 。不过,一直到近代统一假名之前,假名仍有多种体系,正是上述假名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的佐证 。
男文字,女文字 日本、朝鲜半岛、越南同处汉字文化圈,三国的古籍或古代公文,甚或近代公文,皆以汉字写成 。但由於古代汉文经典的文言文极为难解,汉字笔画又多,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非常难学,便间接造成只限一小部分耐得住十载寒窗的书生,或有钱有势、能雇家庭教师让子女进修的贵族阶层,得以识字书写外,其馀大部分民众均是汉文文盲的结果 。
此外,更衍生「精通汉文的文人」掌握政治的弊害 。於是,「脱汉」风潮也就油然而生 。
朝鲜半岛的「脱汉」运动,由十五世纪中旬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带头倡导,制定了所谓「训民正音」的「谚文」(Hangul),不过,公文还是以汉文为主 。十九世纪末,废除了汉文公文制度,改用「国汉文混合体」 。
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韩民国才公布「Hangul专用法」,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也采用纯粹的横写韩文 。如今,南韩或北朝鲜的年轻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以韩文书写,形成只识「国字」不解汉字的现状 。
越南则於十二世纪左右便出现口语俗字「字喃」(Chu Nom),然正统文字依旧非汉字莫属 。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创造了越南罗马拼音;十八世纪才完成现在的越南罗马字 。
二十世纪初,「国字」普及运动兴盛,推展到二十一世纪初的现在,越南新生代也无法用汉字书写自己的名字了 。至於倭国,「脱汉」成果是「假名」(かな,kana),但与韩文、越南罗马字相异之处,是「假名」又分「平假名」(ひらがな,hiragana)、钙倜梗ē骏剩琸atakana) 。
为什麽「假名」有两种?又,「平假名」与「片假名」有何不同? 若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平假名」是「女文字」,「片假名」是「男文字」,如此而已 。那麽,明明是「脱汉」而形成的「国字」,为何又分「女文字」、「男文字」?答案也很明了:当初二者的造字目的不同 。
「平假名」是为了书写和歌、物语而诞生;「片假名」则为了解读汉文而出世 。前者的主要书写者是女人,后者的栋梁是男人 。
简而言之,便是「女文字」、「男文字」 。由於宫廷女人长年抄写《万叶集》,而「万叶假名」的汉字,都有固定字音,写著写著,无形中便简略了汉字,变成类似草书的字体,积年累月,就成为「平假名」 。
另一方,必须学汉文的宫廷子弟或考上大学的菁英,为了将汉文念成倭国固有语音,只好在汉文旁加上种种拆解汉字而成的助词与记号,这些助词与记号,正是「片假名」 。例如,「百闻不如一见」,日语念法是「百闻は一见に如かず」(ひゃくもんはいっけんにしかず,hyakumon wa ikken ni sikazu) 。
有趣的是,当时的菁英「作弊」方式跟现代学生学外语时的「作弊」方式大同小异 。现代学生有铅笔,可以在「Good morning」旁暗自写下「古的模宁」,事后再用橡皮擦毁灭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