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的篆书怎么写( 二 )


值得注意的是 , 除起笔、收笔处外 , 几乎全是提笔运行 。临写篆朽 , 也同样需要参照墨迹 , 如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赵之谦、杨沂孙、吴大瀓、吴昌硕、何绍基等的篆书作品均可借鉴 。
学习篆书 , 必须先识篆字 , 然后再写 。为此 , 就需要了解《说文解字》以及金文、甲骨文等方面的知识 。
具体学习过程 , 可先从小篆入手 , 小篆写好了 , 再进一步学习大篆 。同样 , 识篆字 , 也应先识小篆 , 最好先把《说文解字》中的五百四十个部首记熟 , 然后再逐渐扩展 , 就较容易了 。
小篆的点画形态比起楷书和隶书来都较为简单 , 只有直、曲之分 。线条粗细也比较均匀 , 没有更多的起伏、顿挫等变化(此是指秦代的小篆 , 后世书家如何绍基、日本今井凌雪等人所书小篆并非如此) , 因此有的人认为篆书用笔简单 , 只有一笔 , 容易写 。
这是一种误解 。因为越是单纯 , 越难于表现 。
小篆的点画要求柔中带刚 , 圆劲挺拔 , 凝炼厚重 , 富有立体感 , 必须提笔运行 , 集疾涩、淹留于一画之中 , 转折处“如折钗股” , 是十分难的 。刘熙载说:“篆之所尚 , 莫过于筋 , 然筋患其驰 , 亦患其急 。
欲去两病 , 笔自有诀也 。”(《书概》)所以 , 开始习写 , 运笔不妨慢些 , 渐熟则须逐步加快运笔 。
运笔太慢则成墨猪 , 不可能达到圆劲、挺拔、浑厚而又流畅的效果 。运笔太急 , 则枯而不润 , 或抛筋露骨、直率而无韵致 。
即在行笔过程中提按结合、刚柔结合、老成提紧、疾势战行 , 如此则点画皆有筋骨 , 雄媚有力 , 若万岁枯藤状 。孙过庭《书谱》所说:“篆尚婉而通” , 刘熙载则认为是 , “此须婉而愈劲 , 通而愈节 , 乃可 。
不然 , 恐涉于描字也 。”实际上都是说的行笔过程中的疾涩和遒婉 。
下面举例说明小篆的点画写法;小篆的结体特点 , 是整体方正略呈长形 , 以纵向取势 , 内部结构讲究对称、均匀、平稳 。章法也比较规矩、整齐 。
学习大篆 , 可先临写《石鼓文》 。石鼓文笔画粗细均匀似小篆 , 有了小篆基础 , 写起来不太难 , 笔法与小篆基本相同 。
石鼓文最好的拓本是明安国旧藏的“先锋”、“中权”、“后劲”三种 。金文 , 即西周青铜器铭文 。
古代称“青铜”为“吉金” , 所以青铜器铭文又常称金文 , 如《盂鼎》、《大克鼎》、《墙盘》、《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 , 都是优秀的范本 。学写金文的基本原则同小篆也是一样的 。
但有几点须注意:西周金文虽然与小篆同样是圆笔、中锋 , 但小篆的笔画基本粗细一致 , 而金文却间有肥笔 。此外 , 金文的结体不像小篆那样规整匀称 , 而多是错落参差 , 富有意趣 。
其章法也较小篆复杂 , 其中不乏大小、长短、疏密、促展、聚散等变化 。此外 , 必须注意的是 , 因金文历时长 , 风格各异 , 每一个时期 , 甚至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书法特点 , 因此 , 临写拓本是可以的 , 如果从集字的帖入手学写金文 , 割断了单字同整幅作品的联系 , 不仅难以把握其风格特点 , 而且可能发生甲字用西周早期器铭文 , 乙字用西周中期器铭文 , 丙字用西周晚期器铭文 , 使写出的金文不伦不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