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写名字( 四 )


丘锡,字永锡 。永锡是“永锡难老” 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 。
雷简夫,字太简 。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
(三)古时怎样称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这里暂时不说,下边再详细介绍 。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 。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 。
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国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为“公孙” 。叔梁纥(he),孔子的父亲,“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孔” 。
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孟明”是字;姓为“百里” 。西乞术,蹇叔的儿子,“术”是名;“西乞”是字;姓为“蹇” 。
白乙丙,蹇叔的儿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为“蹇” 。第二种情况是汉朝以后名字连称时,先“名”后“字” 。
如: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进,东平刘桢公干…??”这是曹丕《典论?论文》中的一段话,提到“建安七子”名字连称,都是先名后字 。
4. 为什么古代人名都是一个字 孙尚香也是三个字……
我也发现了 。
据说好像是王莽那个年代规定的 最后发展成只有地位低下的人才有双名 。(当然后来又不是了) 《三国演义》里也有一些双名出现,不过大多数都是作者虚构的人物 马元义:张角的弟子 。正史记载,估计是他的字,不是名 。程远志:黄巾党 。虚构 。裴元绍:黄巾党 。虚构 。秦庆童:董承家的一个奴才 。虚构 。郭攸之:蜀国大臣 。这个确实是名,听说那时候有个习惯,在名后边加个助词,此风晋朝依然有之,如裴松之、王羲之 。马日磾:这个也是名,听说他是因为崇拜金日磾才起的这个名,他的字据说也和金日磾一样 。傅士仁:著名叛徒 。这个大概是老罗搞错了,这家伙本姓士,名仁,字君义,那个“傅”字不知道谁给加上去的 。王子服:东汉大臣 。正史记载,不过据说他还有个别名叫王服,也有管他叫李服的(见诸葛亮《后出师表》),待考 。蒋义渠:袁绍的部将 。正史记载,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字 。尹大目:魏国武将 。正史记载,不过这个确实是字,不是名 。感觉很奇怪,怎么起这个么破字 。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黄承彦:诸葛亮的朋友还有岳父 。这几个都是字,不是名 。石广元真名石韬,孟公威本名孟建,崔、黄二公本名待考 。杨大将:袁术的谋士 。估计写这一段的时候老罗刚好发烧了,人家明明叫杨弘 。正史有明文记载 。吕威璜、韩莒子、眭元进:正史有记载 。这三个家伙都是淳于琼的副将 。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字 。李春香:黄奎的妾,不过似乎又是老罗虚构出来的人物 。刘元起:刘备的叔叔 。估计也是字 。曹安民:曹操的侄子 。不知道是名还是字 。曹文叔:曹爽从弟 。这个一看就知道是字 。董荼那、阿会喃、金环三结、朵思大王、带来洞主、木鹿大王、兀突骨、轲比能、彻里吉、俄何烧戈、胡赤儿、胡车儿:全是什么南蛮、羌族、鲜卑的那号人物 。估计全是音译过来的 。综上,似乎只有“郭攸之”还有“马日磾”这两个名字是正正经经的双名,其他的要么是字,要么是谬误,要么就是异民族 。两个原因:一是避讳礼制,二是“王莽改制” 。“三国”人物绝大多数是单名,取双名的印象中只有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 。三国时期,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清一色的都用单名,这种现象与两点有关 。一是避讳礼制 。先秦的《礼记·曲礼》规定“二名不偏讳”,意思是说:如果两字为名,只讳言其一字,另一字可不讳 。随着避讳制度的渐趋严密,“二字不偏讳”也成非礼了,不如“一字为名令难言而易讳” 。二是“王莽改制” 。西汉末年,王莽上台之后,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均不得买卖;还曾屡改币制,更改官制,改了官名改地名,改了地名改人名,他下达了禁止使用二字名字的法令 。《汉书·王莽传》载:“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使上书言:‘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 。’”这则史料告诉我们,王莽做了皇帝后,派遣使者携带金银财宝送给匈奴的单于 。单于回复说:听说中国取消二字名,我原名囊知牙斯,现在改名为知,以服从“圣制” 。王莽取消双名而主用单名的制度,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造成后来东汉、三国等朝代取单名之风达300余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