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对话怎么写( 六 )


为此,我们以语文课本中人物对话描写中的四种形式为例,分析其特点和作用,以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人物对话描写的能力 。(一)、牵羊式 。
即先交代谁说(说明性部分),后写说了些什么(引文部分) 。例(1)、忽然,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的口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
(选自《羚羊木雕》) 例(2)、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选自《羚羊木雕》) 先写某某说,然后写他所讲得话,这种对话描写,能够使读者先知道是谁的话,人物关系明白清楚 。
自言自说的对话描写,叫独白 。这种对话虽然是自顾自说,但一般说都有想象中的对象,即使是自己 。
例如,这时,指导员自言自语地说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简直比蜀道还难!” (二)、推车式 。
先写所说地话(引文部分在前),下面写某某说(说明性文字在后) 。把引话放在某某说地前面(某某说地后面用句号),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所说的话 。
例(1)、“那只羚羊木雕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爸爸不是说给了我么?”我小声地说 。
(选自《羚羊木雕》) 第一句,引文在前,是作者为了强调她母亲质问地话 。说明性文字用“突然”,既说明事情发生得料想不到,又展示了她母亲发怒得神态 。
“我”以反问口气作答,突出了“我”的委屈与不满,说明性文字中的“小声”一词,既突出了“我”的害怕心理,又渲染了对话时的紧张气氛 。(三)、挑担式 。
即将某某说插入引话的中间(说后边用逗号) 。这种对话描写,有三种情况:一是需要插入说话人的动作神情;二是某某说的话比较长,前面的又必须将引话与别人的对话紧密相接,把某某说(说明性文字)放在最后又相隔太远;三是一个人所说的话,在意思上前后有转折 。
例(1)、“妈妈!”孩子委屈地摇着我的手臂,喃喃地说,“有了熊皮,不是可以给阿婆做熊皮手套了吗?”(选自《这不是一颗流星》) 这部分说明性文字,“委屈”、“摇着”表神情动作,属于第一种情况 。例(2)、“你这个人真是自不量力!”姑娘好象生了很大地气,瞪了老头一眼说,“你干一天活,挣几个钱,充什么大肚子汉呢?十五不要,十四不要,十二也不要,看在你来得早,凭着你那票子新鲜,依你,十块钱搬走吧!记住,原产墨西哥,免得叫人再拿扇子拍你!”(选自《花市》) 这句人物对话比较长,先承接他人的话,说明性部分承前启后,使后面的引文朗利明白 。
如果将说明性文字放在后面,那就显得拖拉不明快 。再特定环境中,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第三种类型人物对话描写,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
(四)、省略式 。即把说话人是谁省略掉 。
使用这种格式时应注意,必须使读者能够根据说话的语言环境清楚话是谁说的 。例:年轻干部手里摇着黑色纸扇,上下看了老头一眼,似笑非笑地说: “老头,你晓得这是什么花?” “令箭荷花!” “原产哪里?” “原产……原产姑娘家里!” 年轻干部哈哈大笑 。
(选自《花市》) 以上所说地人物语言地四种表现形式,人物对话的位置为什么要变化呢?这主要是为了表现说话人的神态、情绪、心理及时间先后等,是为了让人物语言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致、更流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对话的另一类转述,即间接转述讲话的内容 。
它是由作者或文章的叙述人转述讲话的大意 。它不用冒号和引号,提到说话人的地方,用第三人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