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怎么发愤写史记( 三 )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2、个人成就①文学方面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 。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②思想方面 。
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 。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 。
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③天文方面 。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 。这是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
4.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首先他父亲就是史官,从小耳濡目染;并且当时必须子承父业,所以他从小就拥有崇高的志向;再者他是一个崇拜英雄的人,所以他作品众多慷慨悲歌之士;所以他会为李陵求情,因此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但这更增加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当时他已经写出了《史记》的大部分内容,但因为某个原因遭到毁坏,因此他拖着戴罪之身再次游历曾经史实发生之地,而这次的工作比第一次还要详尽,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上次的整理 。
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他的理想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却他实现了他的理想,并他的作品成为跨越两个学科——历史和文学——中不可磨灭的光辉著作 。
5.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司马迁是因为父亲司马谈临终之时对司马迁说“把我没有完成的事业完成” 。
因此司马迁出访名山,收集资料,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是一想到《史记》没有完成,他忍辱负重,选择了生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几十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