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综述怎么写( 三 )


彭慕兰教授通过对东亚的中国,尤其是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状况和人口条件的详细分析之后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并不比亚洲具备更多的现代化优势,只是由于在欧洲核心区,煤的大量开采和海外殖民地的拓展等极其偶然的因素才将西欧的发展推上了与中国不同的道路 。《大分流》作为一本以破为主的重估历史之作,它不仅强调全球性的关联和大跨度的比较 。
而且也一反比较经济史著作的惯常设问方式,不是质疑为何中国的江南没有如英格兰那样来一场工业革命,而是追问为什么英格兰没有发展成为中国的江南?同时,《大分流》一书旁征博引,视野开阔,大量运用了法国新史学,尤其是年鉴史学派的创意,将长时段的视角以及计量史学的方法引入到中西经济史的比较研究中,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崭新的近代经济发展的图景,同时也为人们重新认识当时的中国与欧洲提供了全新视角 。另一种意见认为,《大分流》一书轻视关于具体生活和生产状况的知识,偏重理论和书面数字,以致在论证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经验性错误 。
彭慕兰没有认真对待近20年来西方研究18世纪英国的主要学术成就,即对农业革命、原始工业化、城镇发展、人口行为转型以及消费变迁五大变化的证实,把英格兰这些革命性的变化尽量写成是内卷型(即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演变,同时又把长江三角洲经历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描述为发展型(即劳动边际报酬剧增)的变化,结果抹杀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就是尽量贬低英格兰的发展,而尽量提高江南的发展 。其实,英国的工业革命起源于上列五大趋势及其与英国煤矿业特早发展的偶合,而18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则不具备其中任何一个条件 。
还有学者认为,《大分流》的研究风格,不同于我们“政治经济学”色彩浓厚的“社会经济史”,呈现出的是经济史的“经济学化”,且有某种去“社会科学化”的隐喻 。彭慕兰关于经济史应该循着经济自身的发展脉络,尊重经济发展自主性的思路,值得重视 。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既有《大分流)说的理论过剩的问题,但也有理论不足和理论偏颇的问题 。
我们没有必要割断重视制度分析的百年学术传统,仍应总结数千年中国独特发展的经验材料,特别是百年以来,直至今日正在深入的经济改革实践 。同时,与其把彭慕兰等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看作是一种知识革命(“范式革命”),毋宁如实地坦认,它是西方品牌的“更新换代”.以《大分流》而言,用以解析的概念和方法,无一不是西方经济学用得烂熟的那一套,例如人均国民总产出、人均国民总收入、劳动日平均产出与日工资的平均收益比,对货币的崇拜、对GDP和市场率的崇拜,直至对人口增长的恐惧等等 。
流露出的仍然是旁观者或审美者的优越心态,这些都是从属于欧洲中心主义生产出来的知识体系.很多人都疏忽了一点:彭慕兰不仅是“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半截子“革命家”,而且还是个“假革命家” 。其一,他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时限只断到18世纪,19世纪后的中国依然是 。
3. 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的格式及要求
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生在开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 。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 。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