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设身处地为马拉想想:如果你深爱一个人,一定希望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是完美的,但你自己清楚,其实你不完美,而且好像更糟;如果他也深爱你,你看出他也把你看作完美典范,但你自己明了,如果他有一天发现了你的过去,他会失望,甚至可能会轻视你 。你能忍受吗?一个你深爱、曾经也深爱你的人,看到了你最坏的一面 。然后,他赞赏的、爱慕的、渴求的目光演变为鄙薄的、后悔的、漠视的……任何人想到这儿,都会寒气阵阵袭来 。
在爱情中,有一种情绪叫“先发制人”--“我知道这人一定看不上我,所以我要先装出一副也看不上他(她)的样子 。”在马拉的这种情形中,我想有些自尊心强、好面子的人会采用差不多的方式--“我知道这人迟早看不上我,所以我要更早装出一副看不上他(她)的样子 。”这是一种以伤害对方为结果,达到保护自己最终不受伤的方式,但马拉不是这种人,如果她会的话,她就不是她了 。
假如马拉不那么爱罗伊,只是单纯地想自己的生活会由此发生好的转变,而不去想自己在罗伊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她根本不会离开 。而离开罗伊的马拉又能到哪去呢?之前沦为妓女,一是由于生活所迫,二是以为爱人已死,心如死灰,贞洁也毫无意义 。而现在,罗伊回来了,自己那颗纯洁的心灵也跟着回来了,可不纯洁的经历却刻在她身上,她自己认为怎样也抹不去 。没有退路了,只有一死 。战争造成了悲剧,性格也决定了命运,马拉是柔弱的,惹人怜爱的,令人同情的,所以她的不幸赚来了无数观众的眼泪 。
看到这儿,我们是不是会幡然大悟,为什么《魂断蓝桥》在东方受到的追捧远比它的故乡美国来得热烈 。因为故事中的贞洁观念、门第观念、一见钟情、一生痴恋,简直同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毫无二致 。《魂断蓝桥》在中国的成功,不是因为它输出了美国人的价值观,恰恰相反,是因为它迎合了东方人的价值观 。
6. 怎么写戏剧 /type.asp?typeID=14 这里,泛剧场的剧本库,有不少话剧剧本
演剧总是表现深入的主题,总是企图揭示人性,社会,政治的深刻哲理,总是探索人类认知的边缘,并将我们对宗教,哲学,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推向更深的层次 。虽然并非所有的剧本都有宏大的主题,但至少也要表现作者感觉重要的主题 。影视则不然,影视只要是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发生,讲出一个故事来娱乐观众,也就可以了 。
每每读剧本,都要回过头来,一幕幕看作者的故事结构设计 。这又是戏剧同其他文学形式非常不同的一点 。戏剧的时间-空间有很强的限制,演剧一般要演两个小时,小小的舞台,只可能换有限的场景 。不但如此,坐在剧院里的观众,完全不同于躺在沙发上喝着茶悠闲地拿着小说的读者 。他们不但更加挑剔,更多疑心,而且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文字上看来很戏剧化的故事,到了舞台上就显得平淡无奇 。这是小说改编演剧失败的原因之一 。
这就要求剧作家要根据故事作出强有力的结构设计来 。
现代的观众由于受了影视的影响,更加需要戏剧的动量,需要剧作家用故事说话,而不是直接地说教,更加需要自然主义的含蓄 。所以现代剧作家就要懂得如何裁剪一个故事,不但要让故事适合于舞台的身躯,而且更要企图用故事的结构,故事在时间-空间里的波澜起伏,含蓄和直白,冲突和协商来表现故事的感性和理性深度 。主题思想要在整体结构的框架里面建立 。
戏剧的故事是演出来的,所以整个故事要从演员的视角来写,每一个演员是树不是林,但作者其实并不是真正地变成这个角色,无限制地随机运动 。这个角色其实是作者的语言,用来建筑整体的思想和故事 。小说可以在任何一个章节来描述大的方向和思想,随意地议论或讲故事,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穿插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故事 。自然主义的戏剧里,演员不能随便议论自己视角之外的观点,不能讲出自己不可能知道的过去和未来,只能按照角色的狭隘和局限来表演 。如此就给演剧故事的结构增加了巨大的责任和负担,如何用故事的整体结构来表现思想含蓄意境,同时又能使观众聚精会神地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就成了剧作家一生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