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浩怎么写( 二 )


真正繁荣时期是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就是行书 。由于行书比较实用,书写比楷书更为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认,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体 。
中国文字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的演变 。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 。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 。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 。
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中国的四种古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见到的最早而且较系统、成熟的文字 。
其形成于殷商时期 。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上而得名 。
因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里,故又称“殷墟文字 。”系由清末金石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作为中药的“龙骨”上首先发现,并确定为汉文字的 。
因其所刻内容多为占卜、祭礼等,故又称卜辞 。甲骨文是用比较类利的刀具契刻于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因而其特点突出,笔画以直冲的横直斜线为主,间有曲弧线 。
笔画瘦直,刀锋毕露 。对称是甲骨文字结字的特征,如中、羊等 。
同时其形体不够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也有正有反,如:趾写成 或 ,虽然结字较方正整齐,但其行文程式不一,有时依刻纹路而变,而且笔画直硬,方笔居多 。此甲骨文为商代(公元前约十二—十一世纪)遗物,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 。
它是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的 。字形大小不一,分行布白自然,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放逸得当,严整娟秀 。
刀法亦有方圆肥瘦之别,各字随物异形,纯朴和谐 。石鼓文 籀文又称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 。
2. 篆书的书写特点 隶书的书写特点 行书的书写特点 正楷的书写特点 狂草 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 。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书写特点: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 。
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 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 。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 。
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 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 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 。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 。
变曲为直 。调正笔画断连 。
省减笔画结构等等 。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 。
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 。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 。
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 。藏 露等各种变化 。
还有字距宽 。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