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草书怎么写( 四 )


而张旭也被称为“草圣” 。[编辑本段]简史及特点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 , 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 。
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 。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 文字应用频繁 , 个人随手省简 , 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 , 为了使文字利于应用 , 势必要加以纠正 。
“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 , 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 , 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 。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 。
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 , 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 , 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 。据魏晋人记载 , 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 , 当世以为楷则” , 刘睦死前 , 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 。
章帝时 , 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 , 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 。可见公元 1世纪中叶以来 , 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 。
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 , 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 。到新莽时期 , 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 。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 。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 。
《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 , 许慎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 , 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 。东汉末期 , 张芝被誉为草圣 , 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 , 各成流派 。
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 , 蔡邕有类似之议 , 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 , 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 。汉末直到唐代 , 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 , 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
章草起于西汉 , 盛于东汉 , 字体具隶书形式 , 字字区别 , 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 。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 , 最为无稽 。
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 , 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 , 都属臆测 。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 , 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 , 字与字不相牵连 , 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 , 近人多信此说 。
今草起于何时 , 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 。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 , 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 , 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 。
草书也会随之变异 。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 , 对草书有“状似连珠 , 绝而不离”、“绝笔收势 , 馀?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 , 临时从宜”的描述 , 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 , 已不拘于章法 。
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 。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 , 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 。
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 , 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 , 笔意奔放 , 体势连绵 , 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 , 怀素僧《自叙帖》等等 , 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 , 不相连接 , 而笔意活泼、秀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