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论文怎么写( 二 )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
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5.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 。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 。
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 。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诗歌内容 1.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 。
2. 如何写古代诗歌赏析的论文 首先把中华文明扯一大堆,然后选一两篇典型诗歌分析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花非花》原文: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
格律: 调见唐白居易《长庆集》,以白氏词中首句“花非花”为词调名 。此本《长庆集》长短句诗,后人采入词中 。盖其自度曲,因情生文者也 。此调为单调 。六句,二十六字 。第二、四、六句押韵,均用仄声韵 。括号内可平可仄 。平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
赏析: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 。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 。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 。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 。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 。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 。“梦”原来也是一比 。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
评价:这是一首情诗 。说花非花,说雾非雾,本不是花,本不是雾,花有所指,雾有所喻 。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雾,说明确有人来 。谁来谁去?隐而不吐 。为什么来?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 。春梦者,春情也;朝云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事也 。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 。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 。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 。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 。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 。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 。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 。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 。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 。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 。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 。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 。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 。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 。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