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李白写的望天山门描写了巍巍的 李白写的望天山门描写了巍巍的(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 。)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 李白写的望天山门什么意思 (*^__^*) 纠正一下,不是“望天山门”,而是“望天门山” 。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翻译】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
【赏析】
此诗为开元十三年(725)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
- 希望合作怎么写
- 假体隆胸有哪些危害
- 岸行书怎么写
- 关于望见青空之丘的介绍 望见青空之丘
- 论文未来展望怎么写
- 家长寄语大全简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新学期开学家长朋友圈寄语最新
- 去世给钱怎么写
- 站篆书怎么写
- 我对孩子的希望怎么写
- 望的字行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