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古代的怎么写( 二 )


4. 古代诗如何写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 。诗歌并不例外 。如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 。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 。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 。最初的诗 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 。旧诗起初也是如此 。
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 。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 。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 。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 。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 。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 。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 。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 。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 。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 。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 。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 。首尾 四句不排 。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 。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 。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5. 赵在古代的写法即含义 赵姓,晋国六卿之一,在《百家姓》排名第一,发祥地在今山西省 。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其他赵姓皆出自外族的改姓 。
赵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中国大陆姓氏人数排行榜上名列第8位,在台湾省人数名列第43位,总人口约27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左右,[1]
赵姓著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阳、金城、颍川、敦煌、酒泉、扶风、新安、平原等11个 。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鹤、孝思、萃涣、敬彝、创基等 。[2]
姓氏起源
源流一
“赵”的写法
汉族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 。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
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 。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 。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 。
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 。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 。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 。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 。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 。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