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它是在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和学习了6、7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例题从植树这一公益活动引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迅速转入数学学习 。教材还首次用文字呈现“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这一问题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可以列出两道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这里,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图两式”,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用两道不同的算式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虽然两道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的位置不同,但得数相同,从而体会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试一试”通过由两部分物体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得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 。“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 。
2、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它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 。因此,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 。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 。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
口算的 内容要有针对性 。不同的课型,口算的内容不一样 。新授前的练习,要发挥其启导功能 。如教学“8加几”之前,口算题可设计成:
8+2+1 8+2+3 8+2+5
8+2+2 8+2+4 8+2+6
这组题的作用在于诱发思维,寓“算理”于练习之中,为用“凑十”法算“8加几”奠定可基础 。
另外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 。如教学“十几减7”的巩固练习,可以这样设计:
7+( )=13 7+( )=15
13—7= 15—7=
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掌握“做减法想加法”的思考方法,我觉得练习的有效与否,更要突出一个“巧”字” 。既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又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
3、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检验是一个好办法,它能让人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验算的教学,让学生针对一道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在切实掌握检验方法的同时,能熟练运用该方法去判断相类似的题的答案的正确性 。当然,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 。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计算后要检查 。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的时候要求学生将数字和数学符号写清楚,写端正,在完成计算之后要进行检查等 。对于这种习惯应该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养成 。
5. 20以内加减法口诀表 9+1= 8+2= 7+3= 6+4= 5+5= 4+6= 3+7= 2+8= 1+9= 9+2= 8+3= 7+4= 6+5= 5+6= 4+7= 3+8= 2+9= 10-1= 9+3= 8+4= 7+5= 6+6= 5+7= 4+8= 3+9= 11-2= 10-2= 9+4= 8+5= 7+6= 6+7= 5+8= 4+9= 12-3= 11-3= 10-3= 9+5= 8+6= 7+7= 6+8= 5+9= 13-4= 12-4= 11-4= 10-4= 9+6= 8+7= 7+8= 6+9= 14-5= 13-5= 12-5= 11-5= 10-5= 9+7= 8+8= 7+9= 15-6= 14-6= 13-6= 12-6= 11-6= 10-6= 9+8= 8+9= 16-7= 15-7= 14-7= 13-7= 12-7= 11-7= 10-7= 9+9= 17-8= 16-8= 15-8= 14-8= 13-8= 12-8= 11-8= 10-8= 18-9= 17-9= 16-9= 15-9= 14-9= 13-9= 12-9= 11-9= 10-9= “凑十法”进行加法计算时要注意:看大数想补数,根据补数拆小数,10加剩余便是和 。
“破十法”进行减法计算时要注意:先把被减数拆10和小数,然后10减减数差加小数便是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