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雨前茶才是人们品茶的首选
到了明代,朱元璋下令改团为散,但还是以芽茶为主 。明代的制茶工艺也发生了变化,杀青方式由蒸青变为以炒青为主,而品饮方式变为瀹泡法 。
介于这样的变化,以芽头为主的明前茶品饮起来未免滋味有些淡薄 。所以明代屠隆在《考槃余事》中说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 。不必太青,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 。须在谷雨前后,觅成梗带叶微绿色,而团且厚者为上……”张源则在《茶录》中说:“采茶之候,贵及其时 。太早则味不全,迟则神散 。以谷雨前五日为上,后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 。许次纾的《茶疏》明确比较了明前茶与谷雨茶,“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
基本上,明代中后期,雨前茶才是人们品茶的首选 。谷雨前,即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叶称雨前茶 。明代最享盛名的罗岕茶开园时间更迟至立夏,熊明遇在《罗岕茶记》:“茶以初出雨前者佳,唯罗岕立夏开园 。吴中所贵,梗粗叶厚,有萧箬之气 。还是夏月六七日,如雀舌者佳,最不易得 。”冒襄在《岕茶汇钞》中说:“岕中之人,非夏前不摘……采自正夏,谓之春茶 。其地稍寒,故须待时 。”
到清朝时,人们看待明前茶的态度更为理性 。乾隆帝,这个与龙井传说最密切的皇帝,在《于金山烹龙井雨前茶得句》诗中说:“贡茶只为太求先,品以新称味未全 。”他还特意作注:“茶以清香妙,太新则味未全也 。”在他看来,明前贡茶并不是最好的,之所以还贡明前茶,大概仍是出于祭祀需要吧 。
由此可见,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清,之所以推崇“明前茶”,不论看起来是出于祭祀需要还是感官需求,本质上更多是政治需要和统治者“以别庶民”的贵族文化通过这一饮茶符号所建构的审美区隔 。
明前茶vs雨前茶,怎么选?
于今日饮茶,站在茶叶科学角度来说,明前茶由于芽叶细嫩,香气物质和氨基酸成分较高,而苦涩为主的茶多酚含量不高,所以喝起来鲜爽可口 。但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所以内含物质不够丰富,并不耐泡 。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由于气温已高,芽叶生长相对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 。
宋诩在《竹屿山房杂部》中引《学林新编》评论:“然气有先后,地有寒热,茶有早晚,惟取萌蘖为上,不得泥此以论茶也 。”在宋诩看来,社前、明前、雨前都不重要,要点在于地气的寒热 。也就是说地面积温的高低为茶叶采摘的评判标准 。我曾经和一位有多年制茶经验的师傅聊天,他告诉我,他喝到的比较满意的绿茶都是在清明后谷雨前,这段时间里,“茶叶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达到一个平衡点”,在这个点上的茶叶的香气和滋味都是最浓郁的,既鲜爽又够厚重 。像一些传统名优绿茶,如太平猴魁,是一定要在谷雨后才开始采摘的 。
【明前茶为什么这么贵?】所以,判断一款绿茶的优劣,明前明后的采摘时间并不是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它的产地是否为核心产区,以及加工制作中的杀青环节是否到位 。虽然明前茶的上市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消息,但是也没有必要盲目去追求 。(文/张海岚,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 普洱茶怎么泡最好喝 普洱茶怎么泡比较好
- 螃蟹为什么可以在陆地生活 螃蟹能在陆地上存活吗
-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重阳节登高的由来
- 关于茶馆的介绍 茶馆
- 孔雀鱼好几个月不下崽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孔雀鱼不下崽
- 什么叫毛峰茶 花毛峰是什么茶
- 孩子落地醒的原因是什么
- 这些茶常喝能戒掉多年烟瘾 烟民的救星
- 柠檬薄荷茶有什么功效呢
- 喝什么茶补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