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二十四名将--太史慈人物生平 知名当世( 三 )


去世
当时有刘表从子刘磐,十分骁勇,数度作寇于艾、西安诸县 。孙策于是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县,并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并督诸将共拒刘磐 。刘磐自此绝迹不复为寇 。
太史慈的射术确是史上有名的 。他跟从孙策讨伐麻保贼,有一贼于屯里城楼上毁骂孙策军,并以手挽著楼棼(城楼上的柱子),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更然贯穿手腕,更反牢牢钉在楼棼上,围外万人无不称善 。曹操闻其威名,向太史慈寄了一封书信,以箧封之,内无多物,而放了少量当归,寓意太史慈应当向其投诚,其见重如此 。后来孙权统事,以太史慈能克制刘磐,遂委以南方诸大事 。于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
太史慈临亡之时,叹息道:“大丈夫生于世上,应当带著三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 。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要死啊!”孙权知道慈死,十分悼惜 。子太史享嗣任,享字元复,历尚书、吴郡太守 。官至越骑校尉 。
历史评价
陈寿: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
孔融:卿(太史慈)吾之少友也 。
刘繇: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
孙策:①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 。②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 。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 。
谢混:人之相知,岂可以一涂限,孔文举礼太史子义,夫岂有非之者邪!
孙元晏:圣德招贤远近知,曹公心计却成欺 。陈韩昔日尝投楚,岂是当归召得伊 。
洪迈: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
郝经:慈笃于信义,以气相许穿彻,劲挺克复 。其言亦田畴辈流也 。终委身孙氏,受其驱防,以不能为王爪士咄唶自恨,衔愤以死,其志可哀已 。
罗贯中: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 。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 。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
家族成员
太史享,太史慈之子 。官至越骑校尉,仍曾任尚书、吴郡太守 。
太史叔明,太史慈后世孙,南朝梁时人 。
后世纪念
太史慈墓
太史慈墓位于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墓高1.7米,直径约3米,建于长6.7米、宽7.4米的石平台上,北面挡土墙长6.8米,高2米左右不等,墓前有高1.43米、宽约0.7米的大理石碑,上面刻着7个大字“东莱太史慈之墓” 。太史慈墓早已不见,墓前原有碑,题为“孝子建昌都尉太史慈墓”,后来改题为“汉吴将子义太史公之墓”,原墓于1967年遭破坏 。1872年修筑城墙时发现,后屡次修治 。抗战前,曾修葺一新,建国初,因塌山被埋没 。现墓于1985年重建 。原墓前有一块碑简要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已无存 。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描述了他的英勇善战 。《三国志》中“太史慈传”对他作了详尽的记述 。
感古亭
感古亭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双溪镇况钟园林的感古山上,
据史书记载,孙策曾命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管辖着海昏、建昌、西安、新吴等县(今江西省西北部,含靖安、奉新、武宁、修水、永修、安义、和部分新建地区),平定刘磐骚扰,稳定社会治安,靖安百姓也得到了实惠 。太史慈死后,靖安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平定匪乱的东吴大将,把他战亡的这座山取名为“感古山”,1985年在这山头上建的六角亭就依其地名,称为“感古亭” 。亭为六角六柱葫芦顶,石台基,重檐式木亭,亭高4.5m,占地25m 。亭柱上有两幅对联,一幅是“泽被乡人崇太史,亭名感古话东吴”,另一幅是“凤凰白露翔廊东,黄龙石马卧城南” 。于是便建殿立像来纪念太史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