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烧钱哪家强 F-15烧掉中国一年半军费( 二 )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实际上,正如我们看到的,美国每个飞机型号在预研阶段总是有2个型号竞争(YF22和YF23,X32和X35)一样,发动机领域美国也搞了我们所说的“双流水”,在普惠搞F100的同时,GE搞了F101(后来发展为F110),所以,一型经典型号实际掏的是双倍的科研经费 。除此以外,美国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唯一一个技术和商业模式都取得全面成功的大国,美国发动机不止技术先进,而且卖得好,能赚钱 。美国之所以有钱,之所以任性,就是因为依托北约盟国市场,用整个市场资源支撑一国的发展 。相比之下,俄罗斯不仅丧失了华约市场,还丧失了苏联(独联体)市场,这就是下面要说的 。
俄罗斯:不计成本,一干就是三代人的AL-31系列发动机
说到俄罗斯,干脆单刀直入说说跟中国扯不断、理还乱的AL-31F发动机 。
AL-31F发动机1970年代初开始论证,1973年开始研制,1984-1985年通过了调试和国家鉴定试验 。AL-31F由留里卡设计局设计,其前身为土星发动机制造厂,而土星发动机制造厂是苏联首批国产涡喷发动机的生产厂,产品系列很多(顺便说一句,苏联时代和后来中国的发动机研制模式就是一厂一型号的计划经济体制) 。
AL系列发动机从1950年代就开始研制了,包括AL-7F-1和AL-21F-3两大系列 。要论渊源的话,AL-31F是在AL-21基础上研制的,AL-21脱胎于AL-7发动机 。发展到AL-21的时候,其主要部件,如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加力燃烧室都有重要进展 。而且其AL-21F-3型发动机的加力推力已经达到了110.16千牛的水平,AL-31F发动机的加力推力为112.58千牛,推重比增加了1,其主要的研制工作集中在减重,就是为了增加这个1,花掉论10多年的时间 。顺便提一下,卡佛里就是差里这个1,算不上“大推力”;为了这个1,以苏联尚且花了10多年,印度花几年呢?
接着说AL-31F,在其研制工作的1976-1985年期间,共解决了685个难题、共获得了128项专利,使用51台发动机进行试验验证,总试验时数22900小时,其中台架试车时数16625小时,飞行试验时数6275小时 。应该说试验考核不可谓不充分,但刚定型时,型号的翻修寿命仅50小时 。为什么是50小时呢?因为战斗的民族不信邪,他们认为,战争状态下一架飞机的寿命达不到50小时……所以,也就定型了 。话虽这么说,俄罗斯的设计单位、试飞单位、生产单位此后一直进行联合攻关,大概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AL-31F才初步趋于成熟,相对定型时而言,首翻期延长到300小时 。
粗算一下AL-31F的研制时间是9年(1976-1985),加上基本成熟期按6年计算(1985-1991),那么这型发动机研制可以大致说是15年研制成功,但前提是有成熟的AL-21,如果从AL家族的鼻祖AL-7(1950)开始算,到AL-31F(1991)是41年!
要问AL-31F研制过程花了多少钱,确实很难估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完成计划是政治任务,用花钱如流水来形容应该是不为过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俄罗斯的航空工业至今没有取得商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说俄罗斯国防部长在苏联解体后访问乌克兰,希望能把船体已经完工70%的瓦良格号建设完成,问乌克兰缺什么,回答是:缺苏联计划经济委员会和18个工业部……
既然AL-31F是这么个情况,为什么我们还要引进呢?有人说正是AL-31F挽救了歼-10 。这个说法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确实反映了中国航空科研体制几十年来的一个重大误区——把航空发动机看作飞机的一个“附件”研制,与飞机同步立项,分摊经费 。这个误区的形成很好理解,中国的航空工业是跟苏联学的,来的时候一型飞机就配一型发动机,苏联老大哥压根就没想过让你搞独立的航空工业,所以自然也就不会把发动机研制比飞机周期长的这个“秘笈”告诉你,这个误区影响了我们几十年,甚至当年引进“斯贝”发动机的时候,还有人觉得没飞机可配引进它有何用处,殊不知这个斯贝将我们的发动机从涡喷时代提升到了涡扇时代 。当歼-10研制的时候,我们终于发现发动机等不了,如果硬要等,搞不好就是另一个印度LCA 。前不久在珠海航展上大出风头的苏-35配备的117S发动机正是从AL-31F改进而来 。有一种说法,土星厂之所以有钱搞117S,是因为中国大量进口AL-31F使“土星”变成了“土豪” 。中国有可能进口117S,而117S已经不是AL-31F的行情 。可见,独立自主搞“太行”有多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