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皆不遇,手法迥不同 评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与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寻》与《访》都是唐代有名的寻隐者不遇诗,肚缶软达了对隐者的羡慕、向往之情,寻隐者不遇后的失望、愁苦之情 。但在表现手法上大异:贾诗是绝句,工于叙述,简明扼要,看似平淡无奇,但虚实相映,言辞流丽,耐人寻味,风格清雅,富有哲理,绘出隐者的风姿神韵,可谓无佳句而成佳篇 。
李诗是律诗,擅长描写,以寓意、对比等手法看见长,全诗以“访”贯串,按时间线索写出寻访历程,而情感变化融于其中,映衬出隐者淡泊高洁,佳句层出 。贾诗写一位采药济世而云游不定、超尘飘逸的隐士 。
“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讯这一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松下”二字一字千金,乃神来之笔 。
“言师采药去”表面上看是回答客人主人的去向,其实是写隐者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博大!三四句问中含问,使人感到言之不尽 。“平淡”中不难看出贾岛帮求看见朋友的心情之求救迫和对朋友的感情之深厚 。
三番问答层层深入,情感绵起伏 。贾诗有两种布局在交织 。
一是隐者,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 。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布局,它由惆怅而期冀,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 。
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宦途并不自得,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 。“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帮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
《访》运用了寓意、对比等写作手法,描述了戴天山大明寺的周边景色,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拜候道士不遇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斑斓生活境界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
前四句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所闻所看见 。诗人沿着小溪而行,沿路撩澜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 。
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乐章 。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时分,尚且没有听看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看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 。
这两句的妙处,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伏笔 。以上四句.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清幽的环境,逼真地摹写出来 。
前两句写狗吠声声,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诗人早上的所看见听闻 。“树深时看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是写中午时分的耳闻目睹 。
时间不同,地点各 。
8. 什么是文艺短评 1、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 。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 。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 。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