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一个人心中的普通语言(汉语、英语、任何语言)都是由他创造的—不是学来的 。当一个小孩从父母或从周围的人那里“学习”语言 , 他没有学他们语言之中的所有的规则—因为他不能听到或看到规则 。
他只听到他们说出的句子 。而他所做的就是为自己创造规则的系统 , 规则完全是第一次由他创造的 。
他不断改变这些规则 , 直到用这些规则 , 他能够产生出同他所听到的语言相像的语言 。在这一阶段 , 我们说 , 他“掌握”了语言 。
当然 , 他的规则同其父母相像 , 因为必须近似地产生同类的句子 , 但事实上 , 他“掌握”的语言是一个规则系统 , 完全由他在其心中创造的 。而且他整个一生修饰、改进、深化他的语言……他总是通过创造和改进他所发明的规则来进行的 。”
这是个非常精妙的例子 , 模式语言正是如此 。我们掌握了模式语言 , 是因为我们自己创造了规则并不断完善 , 它不可能由某一专家设计好以后 , 供我们使用 。
共同语言必须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形成 , 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 , 因为存在的作用力不同 , 所以即使是同一模式也会有本质的差异 。两个不同文化的圆桌在其语言中会有不同的模式集合 。
在一个传统的组织中 , 采用圆桌模式也许更注重其象征意义 , 注重坐在圆桌旁开会的实际场景 , 即使事实上大家还是习惯聆听领导指示 。而在一个活跃的组织中 , 采用圆桌模式也许更注重大家讨论的方式 , 不一定坐在圆桌前 , 也许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 , 但他们的讨论方式是真正的“圆桌”式 。
而且 , 在不同的模式运用中 , 人们语言中会有不同系统的连接 。例如 , 当工作午餐与交流场所有连接时 , 这意味着 , 对他们来说 , 工作午餐时是最好的交流场所 , 营造家的氛围的好场所 。
但是 , 在另一个组织中 , 这两个模式是不相连的 。对于这些人 , 他们的工作午餐仍然是营造家的氛围的好时段 , 但也许规定不谈工作 , 而工作交流场所被另外地设计 , 也许是工作间歇喝茶的地方 , 或者工作区外的那些座椅 , 或者定期的某些活动 。
模式的不同连接和层次 。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