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种比它的个儿稍小一些的蝉,发一种“知了、知了”的叫声.这种蝉栖处不怎么高且有些呆,易被捉到.我在许多文章中读到过这种蝉,其大多都是针对它的自吹自擂,中国人向来不喜欢人自夸.于是在文章中写着写着,就会忍不住地要质问它:“你口口声声说知道知道(知了知了),到底又知道多少?”我家老屋后面有一棵长得不高的枣树,上面喜欢登这种婵.所以一到学校放暑假,我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扒在这棵枣树上.乘凉.捉蝉.摘青枣吃.
4. 蝉声并不单调,就和鸟鸣声一样具有多种多样的叫声.一种最突出的叫呖声蝉,这种蝉喜欢扒在高大的树上,或是柳树、白杨树,或是苞桐.古人画蝉多是起“高柳鸣蝉”之意,这也是有一定的生活依据的.它的叫声洪亮而高亢,老远就能听到那“咿——咿——”的声音.这种蝉个大壳厚,灵敏度极高,不易被捉到.
5.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 。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 。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
知了 中文学名:蝉
生活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已纪录约 2000 余种蝉) 。一些分布于沙漠地区的种类,当体温过热时,会从背板(tergum)排出多余的水分,进而达到冷却及散热的效果 。
雄蝉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 。雌蝉不发声,但腹部有发音器 。幼虫生活在地下吸食植物的根,成虫吃植物的汁液 。蝉属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发育)类,由卵、幼虫(若虫),经过一次蜕皮,不经过蛹的时期而变为成虫 。
3.蝉的叫声的写法《绿色蝈蝈》 这是一篇生动活泼的科学小品文,介绍了蝈蝈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题记 写作手法——多而恰当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刻画了蝈蝈优美可爱的样子 。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蝈蝈的浓厚的兴趣,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蝈蝈的勇敢,蝈蝈用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这样多姿多彩的写作手法,为文章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章思路——清晰可见 作者在第一、二段中,用蝉引出蝈蝈,第三段写了蝈蝈动听的叫声,第五~十一段从不同的视角探视了蝈蝈的生活习性,为我们揭开了蝈蝈食性的奥秘 。其中,第四段永拟人的手法刻画了蝈蝈的外表特征 。全文以蝈蝈的食性为线索,思绪井然有序,让人读后意犹未尽 。特殊称谓——锦上添花 作者为蝈蝈取了许多外号——“狂热的狩猎者”,“笼中的囚犯”,“蝉的屠夫” 。狂热的狩猎者这个称号,既起到了吸引读者,又为下文写蝈蝈的食性埋下了伏笔,并且很好的概括出了蝈蝈喜爱吃,讲究吃的特性 。笼中的囚犯,写出了“我”对蝈蝈不辞辛劳的照顾 。蝉的屠夫,突出了蝈蝈对蝉这种食物的喜爱,贪婪与凶恶 。《绿色蝈蝈》一文,以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以井然有序的结构,讲述了蝈蝈的平凡之处,又生动的刻画了蝈蝈的特殊之处;又用精彩的称号文章锦上添花,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
参考资料: /blog/526737758-1209798672
4.写蝉叫的短文,50字,15分钟内,急雌蝉没有发声器,因而也就成了“哑巴” 。雄蝉的前腹部两侧,各有一个大而圆的音盖,下面生有像鼓皮似的听囊和发音膜 。这发音膜内壁肌肉收缩振动时,蝉就发出声音来 。雄蝉腹部还有气囊的共鸣器 。发音膜振动时,共鸣器发生共鸣,褶膜和镜膜也跟着振动,这样,声音就很洪亮了 。雄蝉的歌声忽高忽低,是受发音膜外面音盖调节影响 。这点与我们人类口腔增大缩小而形成高低不同声音相似,但它仅仅是机械地不断发出相同的调子,却不能发出婉转动听的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