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电影《柳青》:扎根大地,仰望星空

现实|电影《柳青》:扎根大地,仰望星空
文章图片

以作家之名 , 直面历史 , 直面现实 。
---------------
电影《柳青》最近在国内上映 , 在当下这个商业化时代 , 拍摄一部在中国电影界近乎稀缺的作家传记电影 , 需要一种情怀 。
对于作家柳青 , 观众可能是陌生的 , 也是好奇的 。 电影《柳青》是以作家之名 , 直面历史 , 直面现实 , 弘扬热爱土地、热爱人民、热爱艺术、热爱真理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
电影以柳青创作《创业史》前后为背景 , 生动呈现了农村走合作化道路时期人的心灵与人的命运 , 有理想主义的热情 , 也有艰难曲折的思索 。 对于那段辉煌而苦难的历史 , 电影没有夸大 , 也没有回避 , 在温情感人的思索中始终给予诗意的、理想的、光明的指向与期待 。
“我们不能只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 ”电影以影像回答了谁是柳青、为什么是柳青的问题 。
柳青是以《创业史》而著名的人民作家 , 也是扎根农村14年的“书记” 。 他有着丰富广博的文学知识、革命经验、世界眼光 , 在时代的召唤中 , 在对人民的热爱中 , 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和优越生活 , 和家乡的农民生活在一起 , 穿着农民的衣服 , 剃着农民的光头 , 咀嚼着农民的话 , 理解着农民的心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金黄的稻田、碧绿的原野、父老乡亲的面容、暴风雨中的泥泞 , 和柳青饱含泪水的目光深情交融 , 叠化成一种感人的社会风景 。
电影讲述了一个作家过去的故事 , 也讲述了一种并未成为过去的精神 。 柳青的精神是个人的 , 也是时代的 。 电影所塑造的柳青是一个作家 , 也是一种精神 , 一种热爱人民、奉献人民的良知与风骨 。
以百姓心为心 , 从实际出发 , 实事求是 , 无论在任何时期 , 都不为名利所诱惑 , 都不为风浪所裹挟 。 “凡是百姓的事情都得管” , 这是柳青的心声 。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场景与对话 , 当梁生宝的原型、农业社主任王家斌接到亩产三万斤的任务时 , 他扔掉了黑旗 , 说这怎么可能?柳青说:“你们干得好着呢!你俩记住 , 以后能办到的事尽量办 , 办不到的事就不办咧!”王家斌因为皇甫村产量没有达标而被批评时 , 他很委屈:“你总是说要实事求是 , 我们实事求是老受批评 , 人家不实事求是倒受表扬 , 我想不通!”柳青耐心地劝说:“家斌 , 你说我们实事求是为啥嘛?”王家斌哽咽道:“不就是为大伙吃饱饭嘛 。 ”柳青安慰他说:“我们做工作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 , 又不是为了表扬 , 更不是为了升官发财 。 ”
柳青了解农民 , 体贴农民 , 人民至上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口号 , 一个政策 , 而是一种实际 , 一种必然 。 即使个人无法左右时代 , 他也始终没有放弃以个人之力挽救时代的迷失 。 在大炼钢铁的暴风雨中和乡亲们抢收玉米 , 在遍地的泥泞中推车艰难前行 , 是曲折的隐喻 , 也是前进的表征 。
在艰难的时代 , 良知必须以风骨来坚守 。 作为坚定的革命信仰者 , 面对席卷而来的社会浪潮 , 柳青是清醒而谨慎的 , 小心维护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与作风 , 他长期深入生活、扎根农村 , 对创作呕心沥血 。
对于质疑 , 柳青的回答是:“什么是正业?身为一个作家 , 对老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 , 整天待在屋里闷头瞎编?那才是不务正业 。 我的创作就是要把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写下来 , 这就是我的正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