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诸葛亮首出祁山失利 嗣子诸葛乔殒命陇原( 二 )


诸葛亮坚持“平取陇右”,先夺取天水然后再从背后包抄魏国的策略,曾遭到很多人的非议 。第一个持反对意见的是魏延,他在第一次北伐前夕的汉中军事会议上就提出,由他带5000人,十天穿越子午谷(汉中通往关中的四条谷道之一,其余三条为褒斜道、傥骆道、故道即陈仓道),然后夺取长安 。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没有采纳 。于是,今天有很多人便认为这是诸葛亮的战略之失,是心胸褊狭,妒贤嫉能,更由此而对诸葛亮进行全面否定 。这种说法比较偏颇,其实,魏延“十日出子午谷”之计无论在敌情估计、道路行进、军粮供应还是在时间安排以及袭占长安的难度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悬危”特点 。别的不说,子午谷全长约700余里,全是穿行于山谷中,要边修栈道边行进,十天根本走不出去 。两年后曹真也是由子午谷南侵汉中,结果费时一个多月,才走了一半路程 。街亭之失,那是因为错用马谡所致,并非战略方针的错误 。陇右为襟带、咽喉之地,而天水又是关中进入陇右的门户,只要控制了天水一带,便可随时从背后出击长安,从而保持战略的主动性 。且其路况也远较东线谷道为坦易,便于大部队的运行和展开,并能避开东线敌军的严密防守,所以诸葛亮的“安从坦道”、“平取陇右”,是完全正确的 。
【三国史诸葛亮首出祁山失利 嗣子诸葛乔殒命陇原】传运粮草 嗣子殒命陇原
首出祁山失利,让诸葛亮在军事上受到打击,而负责押运粮草的嗣子诸葛乔(即其兄诸葛瑾之次子)在北伐中离世,更让诸葛亮饱尝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
诸葛乔,本字仲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生于曲阿(今江苏丹阳市),小其兄诸葛恪仅一岁,而与《吴书》的作者韦昭同年 。诸葛乔年轻时即与其兄诸葛恪俱有名于东吴,论者以为诸葛乔才虽不及其兄,而性业过之 。当初,诸葛亮尚未有子,于是便求诸葛乔为嗣 。诸葛瑾启告孙权后,遂“遣乔来西”(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而诸葛乔一到西蜀,诸葛亮即以之为己嫡子,并易其字曰“伯松” 。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又拜为驸马都尉,随诸葛亮北伐至汉中 。诸葛亮使其督五六百兵,与诸将子弟一起传运粮草于谷中 。为此,诸葛亮还曾写信与其兄诸葛瑾说:“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 。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 。”此即“一出祁山”之时也 。然而不幸的是,诸葛乔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便卒于军中,年仅25岁,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以致人们连他的形象也有些模糊不清了 。
诸葛亮曾有《诫子书》与《又诫子书》两封书信传于后世 。《诫子书》讲修身与为学都要静的道理,诸葛亮临终前以此谆谆告诫自己年仅8岁的儿子,这是可以理解的 。而《又诫子书》则专谈饮酒,全文是:“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 。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意思是说,设酒宴客,是为了合乎礼节,表达感情,从而使身心舒适,以恢复人的本性 。而礼节尽到,客人退席,这便是最大的和谐与快乐了 。倘若主人的情意未尽,客人也还没有到疲倦的程度,可以继续饮至酒醉,但不能醉到神志不清的地步 。这的确是一篇讲“酒文化”的绝妙好词 。但诸葛亮临终前,竟然与一个年仅8岁的小孩子大谈饮酒,则未免有点令人不可思议了 。且不说8岁的诸葛瞻可能还未开始饮酒,就是偶与酒宴,也谈不到设酒宴客,更遑论“主意未殚,宾有余倦”的问题 。那么,《又诫子书》又会是写给谁的呢?我以为,这当是写给诸葛亮的嗣子即诸葛瑾之次子诸葛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