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连柯说的“表达技巧” , 就是言语的艺术 , 既表达的艺术 。可以说 , 没有哪种职业能比当老师的更需要讲究表达艺术的了 。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讲课(包括谈话、交流)要自然、口语化 , 除了个别情况要求慷慨激昂 , 来点抒情 , 带点“文学色彩”以外 , 多数情况下是娓娓道来 。这样 , 学生听起来会感到亲切 , 容易理解 , 容易接受 。
我总是根据讲课内容的感情基调和学生听讲的状况和情绪来调整自己的语调、语速 , 并决定讲话的轻重和缓急 。即使学生听得十分专心 , 也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 , 因为用一种语调、语速说话 , 学生容易疲劳 。
课堂上 , 有是需要老师讲 , 每个环节之间需要老师来“勾连” 。凡当讲的 , 我都写在备课本上 。
需要“接惑”的 , 则一字一顿地把每个字送到学生的耳朵里 , 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需要“渲染”的 , 则浓墨重彩 , 使自己的讲略带一点“诗意” 。精当的、精彩的讲 , 也是一种资源 , 既使学生对个别的字眼可能听不懂 。
凡是讲到重要的、关键的地方 , 我总是组织一下教学 , 有时是提个醒儿 , 有时只要说一声“同学们” , 有时则什么也不说 , 只用目光环视一下全班学生 。这些看起来很细微的地方 , 其实都是一种艺术 。
马卡连柯说的“脸色”、“姿态” , 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伴随语言” , 即 “体态语” 。这一点非常重要 。
同样一句“到这里来 , ”由于脸色不一样 , 姿态不同 , 意思就大不相同 。试想一下:微笑着、右手掌心朝上微微向侧面一伸说“到这里来”和扳着面孔、右手掌心朝下向侧面一伸说“到这里来” , 给人的感觉一样吗?截然不同的!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 老师的提示与批评、表扬与激励等手段会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 老师在这方面不知要说多少话 。
批评和表扬也要讲究 艺术 。一位学生答错了 , 一位学生答对了 , 如果说“你错了 , 他对了 。”
这样就太直白 , 说错的学生会有些难堪 。如果说:“他答对了 , 但要是没听你发言 , 他的答案不会这么快就出来 。”
这样讲 , 说错的人肯定心里会舒服一些 。同样是肯定学生的朗读 , 笼统地说“读得很有感情” , 就不如说“听了你的朗读 , 我们的心情很沉重”、“你把XX谈活了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XX地方” 。
第斯多惠说的“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 而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 , 是很有道理的 。学生需要激励 , 而激励是要讲究艺术的 。
老师的讲是表达 , 朗读也是表达——替作者表达 。朗读是赋作品以生命 , 是再创在造 , 也是一种艺术 。
我备课时首先备“朗读” , 而且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我常常说 , 老师把课文读好了 , 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 把文字读活了 , 就可以胸有成竹地进课堂 。
课堂上 , 常常因为我们师生之间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而充满活力 , 充满情趣 。听有感情的朗读是一种享受 。
课堂教学不但需要老师会讲、善读、而且要求我们擅长表演 。教学中 , 我有时和学生表演一个故事情节 , 有时和学生分角色读一段对话 , 因而使语文教学趣味盎然 ,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