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运用审美感官,在遗传获得和以往实践中形成的原先的心理结构基础上,通过同化作用,形成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关系,融人新的艺术对象,丰富了原有的心理结构,或者在新旧信息相互比较、分析、综合中发生顺应作用,充实、改组和重构原有的心理机构,使之发生质的变化 。审美心理结构以系统结构的方式内化,沉淀于人的心理构成审美心理的整体结构系统 。
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审美感知,形成完整的心理结构 。美术实践使儿童产生了审美的需要,形成了特定的审美个性,只有长期的艺术熏陶,艺术实践和审美环境才能使一个普通的人建构和发展较为完善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变为审美和创造美的人 。
从这种意义上看,美术教育就是塑造个体审美、创美的个性教育 。(1)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的审美感和特点: 一是直觉性 。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 。在他们的心目中的事物就是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那个样子 。
二是整体性 。幼儿对事物的感知是从笼统到分化 。
幼儿的视、知觉一开始把握的材料,是对事物整体的粗略的结构,先认识树,再进一步认识它是由树干、树枝、树叶构成的整体 。三是同一性 。
幼儿常常拟人化地观看世界,把外部的一切都看成和自己一样具有生命力,认为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物也一样能感受到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具有增强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审美器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激活幼儿对生命特有形式的感受能力 。
论文其他部分请参考下面的网址: /z/q75001354.htmrq=102941165&ri=2&ch=w.xg.dllyjj 。
3.美术论文怎么写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 。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 。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 。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 。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 。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 。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 。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
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 。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 。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 。
生活不全是艺术
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 。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 。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 。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 。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