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感恩实事的过程怎么写心怀感恩之心 是年少不知父母恩,还是经历了世间的冷暖才懂得父母恩之重?2005年的一堂思品课上,我做了一份调查,引出学生感恩问题:通过调查,我发现多数学生认为长辈也像他们那样生活优越,也许比他们还更舒适,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艰辛 。
在这35位学生的回答中,提到经常在家帮父母做事情的只有2人,占5.7%,主要都是打扫卫生、购物等,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给父母的一种安慰” 。有为父母做事的想法却没有实际行动的有17人,占48.5%,这些学生大多懂得“父母的爱是最伟大、最无私、最不求回报的爱”,他们的烦恼是“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就是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诗词俗语传承着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
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和亲情关爱 。正处心智发育期的孩子面对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或生活在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甚至是长期与父母分居的留守儿童,如果从小很少受到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教导之恩、感谢自然恩赐之恩的教育,难免失去对感恩这一传统美德的认同 。
因此,感恩教育就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种花一样,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课,也是社会和谐的前奏 。但感恩教育是一个全新课题,在全国其他地方的实践也刚开始 。
“学会感恩”在本学期才写进上海市新版中小学生守则 。开展感恩教育的前提是让孩子们认识到其必要性 。
现在许多孩子对父母长辈的爱已经习惯接受,理所当然地享受他们的照顾和无私奉献,从来没有想到如何去回报父母 。开展感恩教育正是为让孩子们在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能学会理解别人的付出,让他们把自己得到的深切的爱延续和传递,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
本学期,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校德育处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 。我班的感恩教育首先是让学生对父母、师长、朋友心存感恩;其次是发现身边点滴的爱,懂得爱,让每天发生的琐碎小事变得亲切而感动;最后是学会给予爱、播种爱,懂得付出是报恩,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快乐 。
利用每天的晨会和班会时间,宣讲身边典型的事例,同时重点利用节日为载体,推出主题感恩教育 。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事例以及从网上查找一些感恩方面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
同时结合此次活动从文学与思维校本教材种选择了背影、以小见大、悠悠寸草心和地震中的父子等几篇文章,作为文学欣赏时进行品德教育的内容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
为此,我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 。因而,我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长、活动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根据搜寻的有关“感恩”的信息,进行艺术创作,并进行展示 。
讲述“感恩”的故事 。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让学生用优雅动听的童声,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是中华伦理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是中华文化之特色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