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再读《孔雀东南飞》,我认为焦母并没有错,错在刘兰芝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汉乐府诗,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通过写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故事,彰显了爱情的伟大与忠贞不渝。儿时的我在学习这首诗时,曾忿忿不平于焦母,认为其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序幕的始作俑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增多,儿时所认为的对错其实有失偏颇,成年人的世界里,对与错又怎么会泾渭分明,只不过是立场与眼睛看的方向不一样了。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色也不同,思考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同。于是,当我反过头来再来读《孔雀东南飞》里面的是是非非,我发现,焦母其实并没有错,或许刘兰芝应该为这个悲剧承担更多的责任。



人到中年,再读《孔雀东南飞》,我认为焦母并没有错,错在刘兰芝
文章插图

焦仲卿本一小吏,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新婚不久后,便吃住在单位,很少回家。在这种情况下,刘兰芝与焦母便有了大量的独处时间。在中国古代,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尤其是新媳妇,基本上没有什么地位可言。从全诗来看,刘兰芝是一个独立自主,充满了自我意识的女性,那么当这样一个思想前卫,充满独立意识的女性碰上焦母这样一位深受时代影响的妇人,必将火光四溅。“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家庭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从全诗来看,刘兰芝与焦母的确在结婚的前几年产生了些许碰撞,焦仲卿长时间不在家,便无法平衡家中的婆媳关系。刘兰芝与焦母内心都压抑着情绪,伺机爆发。



人到中年,再读《孔雀东南飞》,我认为焦母并没有错,错在刘兰芝
文章插图

焦仲卿回家,刘兰芝哭诉委屈,拉开了这场悲剧的序幕;“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焦仲卿回家,日日不得见的刘兰芝对他诉了一肚子的苦水。大意是:你在外面上班,我在家中守着家,一天到晚都见不着个人。你家的媳妇太难当了,我鸡鸣便开始织布,每天都干到晚上,但是你老母亲还嫌我干得慢,说着眼泪应该掉了下来。刘兰芝的这一通抱怨,焦仲卿自然得为媳妇去讨个公道,于是,在调解婆媳关系方面丝毫没有经验的焦仲卿出马了。



人到中年,再读《孔雀东南飞》,我认为焦母并没有错,错在刘兰芝
文章插图

焦仲卿自顾自地找自己的老母亲,将本埋在地下的矛盾彻底挑明,为媳妇出头,对抗自己的母亲,焦母怒火中烧,乃在情理之中。焦仲卿是她妈妈独自带大的,读罢全诗的读者,也对焦仲卿的性格有一个很好的判断,那便是:没有什么主见,是一个缺乏担当的男人。这和他母亲的强势有很大的关系。自己的乖乖仔,为了媳妇竟然敢对自己的母亲发难,这件事即便是放到现在,我想依旧是许多母亲难以跨过的坎。这件事直接让焦母产生了休掉刘兰芝的心思。在这里小编要科普一下,在古代对公婆不孝顺,也属于“七出”之一,因此即便以此为由休刘兰芝,在当时也并无不可。



人到中年,再读《孔雀东南飞》,我认为焦母并没有错,错在刘兰芝
文章插图

焦母回复焦仲卿:“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此时焦仲卿再次奉上不理智的举动:“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敢问,对于任何一个老母亲来说,原本听话的乖儿子,突然为了自己的媳妇冲着与自己硬刚,你会将气撒在何处?焦母的第一想法那便是,刘兰芝教唆自己的儿子做出如此不孝的举动,更加坚定了将刘兰芝赶出焦家的决心。焦仲卿的持续不作为,酿成了最后的悲剧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之下,焦母的一系列举动在当时来看,并无不妥之处,那个年代的婆婆确实就有这么大的权力,并不是焦母自顾自为之。但那个年代的儿子与媳妇,却不是刘兰芝与焦仲卿这般。这是悲剧原因之一。再者为何说焦仲卿的持续不作为造成了这场悲剧呢?从起初应对婆媳关系来看,焦仲卿便一举将婆媳仅存的一块“遮羞布”撕掉,将私下的矛盾公开来,一旦公开,这件事便必须要有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