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的境界是 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二 )


31、并认为这种理解与课文完全一样(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10期) 。
32、看来,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可仔细一琢磨,问题来了:谁的行为“违背”人的意愿,又是谁的行为“不顺达”?它们俩能等同吗?更重要的是,“行拂:所行不顺”能成立吗?首先,“不顺”的含义“拂”有吗?即使有,也应是“(老天使‘是人’)所行不顺”吧?这么一来,“行拂”不与“乱其所为”也成了并列结构了吗?中间应有逗号吧,况且,“行拂”与前后不协调,应为“拂其所行”吧?其次,据赵岐所注,“拂乱”应为一词 。
33、义:所行不从,拂戾而乱之 。
34、可以判断出,它是个动词,加上宾语,“拂乱其所为”意义完整顺畅(真不明白当年赵岐为什么非把“行”划在“拂乱”之前,自相矛盾而又遗害千年) 。
35、由于课本注释经不起推敲,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只好含糊其辞地把“行拂乱其所为”翻译为: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
36、在这里,编者无奈地把“行”处理成状语去修饰“阻碍干扰” 。
37、看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者也是有“苦”难言吧 。
38、此其三 。
39、从上述分析看来,“行拂乱其所为”这种断句法实在难于自圆其说 。
40、追根溯源,问题就出在“行”自实属“乱点鸳鸯”而来 。
41、“空乏其身……其所为”这十个字笔者认为应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42、让我们仍先从文义上加以分析:首先,有无“身行”这个词?答案是肯定的!《汉语大词典》中有 。
43、其次,“身行”其义如何?《汉语大词典》对它有三条解释:1.操行,品行: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 。
44、(《荀子?富国》)2.亲自执行:昔者子城子罕相宋,身行刑 。
45、(《史记?李斯列传》)3.只身行走: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
46、(苏轼诗句)以上三义,放在《生》文中皆难以成立 。
47、但细细分析起来,第2义、第3义其实各是一个短语,“身”与“行”各有其实在意义;而在第1义中,“身行”才是一个词,它的“身”义虚化,“行”义侧重,是一个偏义型名词 。
48、这种偏重一义的结构能否给咱们一个启示呢?可否大胆推测,在孟子原文中,“身行”实为一词,词义侧重于“身”而“行”义虚化呢?这种推测有无成立的可能?答案是肯定的 。
49、仅以孟子的这篇文章为例,在原文排比句中,“筋骨”为并列式结构名词,“所为”是所字结构名词,而“心志”一般都解释为“内心”,“志”义虚化;“饿其体肤”一句有硬译为“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的,这一译法后半句倒显得极为生硬牵强,使“肤”义虚化,把“体肤”译为“身体”倒更恰当 。
50、否认虚化,“使‘志’苦,使‘肤’饿”毫无疑问,难以成立 。
51、“心志”“体肤”能成立,“身行”为什么就不能成立呢?也许有人会问:《孟子》其余章节中有没有“身行”这一词和这一用法?答案是否定的 。
52、可遍查《孟子》全书(依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译注孟子》),“心志”“体肤”等词在别的章节中也未再现,甚至“空乏”“拂乱”亦无踪迹 。
53、这就是说,《孟子》其余章节中无“身行”这一词绝不意味着它不成立!最后,“身行”一词在本文中作何义?“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又作何义?完全可以把“身行”译为“自身”,把“空乏……所为”译为“使他自身遭受贫困之苦,使他所作的事颠倒错乱” 。
54、这种译法是何等的通顺流畅!与原病句下含糊其辞的译法何止判若云泥!可见,原断句在文义上难以成立,而“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