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怎么写望天门山的( 二 )


立于天门之巅,舒极目去看云雾深处的奇峰异起、云卷云舒;聆细耳去听天界佛国的暮鼓晨钟、天籁清音;纵满怀 “一览众山小”的江山多娇、壮丽豪情;相信这便是畅游天门山的奇境极致和神韵所在了.
2.李白写《望天门山》的背景资料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且具有将自然美转化为诗的艺术美的非凡才能 。
一次,李白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吟兴 。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 。
诗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诗人通过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 。首句说天门山中间断开,故汹涌的长江得以奔泻而过 。
楚江,即长江 。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 。
“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显示了大自然创造力的神奇和伟大 。次句顺接前句“楚江开”,具体写清碧的江水流经天门山时回旋景象 。
博望山、梁山夹峙于长江两岸,江面变窄,加之由西向东的长江走势在这一带呈北折之态,致使湍急的水流回环旋转 。“回”字鲜明地概括了天门山下的流水不同于长江别的地方流水的自身特点,落语看似平常,实准确难移 。
第三句写博望山和梁山峙立于长江两岸,远远相对,高高耸出浩渺的江面之上 。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 。
第四句写江上行舟 。前人关于此句含义的解说颇纷杂,其中一说以为“日边”指西方落日,象征着唐帝都长安,也即象征着当时朝廷,因此这一句是写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悬念朝廷的怅惆心情 。
其实,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创作本事是不易考定的 。就全诗而言,李白是因行舟时即目所见,而随兴吟发 。
试想: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反映了李白写景纪行诗歌一种带有夸张语调的写实风格 。因此,与其从这句诗中深求寓意,毋如仍将它当作一句优美的写景诗句来欣赏,以保持其纯美的诗味 。
3.李白写望天门山的时候,天门山是什么样子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天门山是这个样子: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飘然而来 。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