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这首诗怎么写( 五 )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作者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
诗的上阕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问月问年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6.水调歌头这首诗全诗怎么读水调歌头朗诵:
明月【停顿】几时有?把酒【停顿】问青天 。不知【停顿】天上【停顿】宫阙,今夕【停顿】是何年?我欲【停顿】乘风归去,又恐【停顿】琼楼玉宇,高处【停顿】不胜寒.起舞【停顿】弄清影,何似【停顿】在人间? 转【停顿】朱阁,低【停顿】绮户,照【停顿】无眠 。不应【停顿】有恨,何事【停顿】长向【停顿】别时圆?人有【停顿】悲欢离合,月有【停顿】阴晴圆缺,此事【停顿】古难全 。但愿【停顿】人长久,千里【停顿】共蝉娟 。
朗诵时,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 。要注意在哪停顿,在哪里要读重音,同时要注意用合理的语速和句调有感情地朗诵,用普通话标准大声的朗诵,要咬字清楚,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 。
7.<水调歌头>这首诗如何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 。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 。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 。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 。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 。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