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 刘邦项羽决战之地在何处( 二 )


垓下也不可能在今鹿邑县 。理由主要有三点:第一,鹿邑县城东距固陵约有七十公里左右,不可能近距离作战,楚军当然也不可能阻止汉军东进南下 。第二,据史书记载,汉军包围垓下前,灌婴的军队由彭城(今江苏徐州)西进、降留、薛、沛、酃、萧、相诸县,破苦县(今鹿邑县)、谯县(今安徽毫县),又西至苦县之颐乡驻军,最后才破楚军于垓下 。如果垓下在鹿邑的话,灌婴军就应来回穿越项羽大军的驻地,而史书上没有这样的记载,事实上也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因此,垓下不可能在鹿邑 。
推翻了上述两种观点,陈可畏举出垓下在陈县(即今河南准阳县)的理由 。首先,《史记》、《汉书》中几个参加此次决战的将领的传记中,有明确的记载 。如《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樊哙”从高祖击项籍……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夏侯婴也”从击项籍,追至陈,卒定楚“;灌婴”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 。《史记·曹相国世家》亦云:”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 。“《汉书》的记载也与此相同 。这些史料都不可能是凭空杜撰 。其次,陈县北部正与固陵相接,垓下在陈县,正与楚军阻止汉军东进或东南进的军事形势相符 。从军事防御的观点看,楚军无论是单纯的防守还是以攻为守,驻军于距固陵不远的陈县北部是最恰当的 。
不仅如此,陈县北部古代有很多丘陵和山冈,利于防守 。所谓”垓“,阶次也 。有山有冈的地方,自然会形成阶梯地形,垓下正是这阶梯地形之侧 。其三,史书记载项羽从垓下突围,是在夜间率骑南逃,平明始达淮河北岸 。如果垓下是在安徽灵璧的话,灵璧离淮河很近,骑马南奔,不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 。最后,陈县是一个军事战略要地,它傍鸿沟,接颍水、淮水,有邗沟直通江南,最宜于屯兵驻军 。据考古发现,淮阳”贮粮台“遗址有屯粮的痕迹,有人推测这实际上就是楚汉一下决战时楚军的军粮仓 。当时,项羽不派文官而派武将利几为陈县县令,就是要利几保护至关重要的军粮仓 。
垓下之争在史学界延续了很久,如今又出现了陈可畏的新观点,究竟那一种是正确的呢?事实上,现在很难说到底谁的观点正确 。引发垓下之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垓下作为一个地区名,并没有明显的标志 。史书等记载,仅记其名 。这样,一些地名等因文言简记,而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解释或推断 。如”垓下“可理解为”垓“之下,即山之阶梯之下,也可理解为”垓下“,为一个地名 。其次,史志书籍的转摘沿用等,也会产生一些谬误,有时甚至会以讹传讹 。许多史志书籍都有参考前人,甚至转摘前人的现象 。若底本记载有误,则底误就会引出许多后来者的误解,如”垓下聚“和”垓下“在史志中解释并不一样 。
再次,附会现象、攀附心理也能引起史志地名或事件的误传 。中国人传统思想中都有一种攀附心理,攀名人、名地、名事等 。正因为这种心理,才会把一些名人名事附会到各处 。中国民间,梁祝故里之争、三顾茅庐之争、垓下位置之争等等都没有摆脱这种观念 。
如今,《中国历史地图集》把垓下标在安徽灵璧的东南部;大型工具书《辞海》释”垓下“条日:”在令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各种历史教材对此也众口一词 。假设陈可畏的论点成立,那么这些书籍将要改写 。然而,楚汉之争的地点的定义,并不是很容易能够推翻的 。或许,再过几十年,还会有人推翻陈可畏的言论,提出新的观点 。
楚汉战争已经争论数年,人们想找到这场战争的源头 。奈何记录此时的书籍过少,至今也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说明刘邦项羽的决战之地究竟是何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