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及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6.写端午节的风俗习俗的作文端午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过一个团圆节 。
“端午节”由来已久 。分大端午和小端午 。小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个逢五 。端午节又
叫“龙舟节”“诗人节”“灯节” 。说起这些节日,还有一段悲凉凄美的故事呢!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周围的人纷纷走到江边划船打捞 。人们争先恐
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 。打捞了很久以后,人们还不见屈原的尸体,就回家拿米团扔往江中,不让江中的鱼、虾、蟹、阄等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于是有了现在的吃粽
子、赛龙舟 。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了 。粽子一般用黄米和糯米做成 。把黄米或者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 。再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
每一个角放上大枣或花生,为的是不让米溢出来 。粽子包好后,连同鸡蛋一起放到大锅里,慢火煮一下午 。粽子煮好后,打开锅,芳香四溢,竹叶的香味,粽子的清
香,沁入到鸡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
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用艾子叶驱蚊 。以前医疗不发达,有些体弱残疾的人被蚊虫叮咬后会死亡,把艾叶放在门上有一种避邪的作用 。人们还在端午节这天绑
许多五彩的小扫帚 。小扫帚是用麻线做成的 。人们用各种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线 。绑制成1厘米长的小扫帚,再用一些小果壳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中间有一个小孔,
将七彩线把小果壳穿在一起,绑在孩子们的手脚上,以示吉祥如意 。
中华民俗源远流长,这不是迷信,而是传统习俗 。我们应该去尊重它、保护它 。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成为民族的和谐,为经济的腾飞做出贡献 。
7.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
“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
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 。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
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