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互助县哈拉直沟乡西北部,与东山乡接壤,属浅山地区,耕地全是山地 。这里十年九旱,老百姓纯粹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 。
2001年,对于里外台这个干旱山村里那些靠天吃饭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忘怀的年份 。这一年,出于对西部生态环境的考虑,国家决定在西 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让当地山区的老百姓把一些连年谦收的山地退下来,栽树种草,以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 。
对退下来的土地,国家实行补贴,每亩耕地国家给农 民生活补助粮食200斤,折合人民币160元 。起初,这里的人们不理解,“好端端的土地,不种庄稼种什么?”“政府只管8年,往后的日子咋办?”人们议论着,不知所措 。
其实,他们不知道,正是这些贫瘠的土地,在养活他们的同时,又深深地把他们拉向贫穷的边缘 。有人曾算过这样一笔帐:如果遇上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 景,每亩耕地可收400斤小麦,按市场价0.70元算,每亩地收入现金280元,除去肥料钱、种子钱、人工劳力等各种投入,结果所剩无几 。
如遇旱灾、雹 灾,结果更是格外惨淡 。据村干部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2001年,全村126户人家,在乡信用社的贷款总额达28.6万元,外帐累计14万元 。
这些贷款和 欠款基本都是用在化肥、籽种等农业投入上,由于土地收成不好,形成了逐年贷、逐年多的恶性循环 。当年,村里有27户农民到海西等地另谋生路,撂荒地达868亩 。
因此,乡、村干部讲政策、比效益,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当年总共退耕520亩 。到了年底,仔细一划账,老百姓这才恍然大悟:靠天吃饭靠不住,靠了政府才稳妥 。
到2007年,全村退耕3760亩 。对此,村支部书记陈得宝仔细算了一下账:退耕地3760亩,每亩国家给生活补助160元,全村421口人平均就有1428元 。
在哈拉直沟乡政府的统计报表上,我们见到,里外台村2006年的人均收入是2590元 。时值农历六月,站在里外台村高高的山岗上,漫山遍野一片翠绿,已退耕的耕地里很有规则地布满了竹节状、漏斗状的各种雨水集流坑,山杏、柠条、沙 棘、紫花苜蓿等作物在里面欣然成长 。
寂静的山谷中,不时传来山鸡一两声欢快的鸣叫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这里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 重的状况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
澳援项目,让脱贫之路走上快车道 2004年,沿着泥泞的山路,村里来了几个“老外” 。他们一路走,一路看,山里的野草,地里的庄稼,学校里的娃娃,村里的巷道,甚至连水窖里的窖水也要仔细看一下 。
他们,就是来自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专家 。他们将要在这里实施一个让当地老百姓受益无穷的项目——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国际援助项目 。
为了使该项目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使项目区的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哈拉直沟乡党委政府从农科、畜牧、林 业、水利等部门抽调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成立了示范区领导小组 。同时,组织群众以提议表决的方式,选出了热心于群众工作且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10名群众代 表组成项目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
于是,在省、县项目办及中外专家的直接指导下,澳援项目的各项工作在里外台村顺利实施: 2004年,投资10余万元,修建17.36公里的田间道路; 2005年,投资29万元,从东山乡大泉村引来自来水; 2006年,项目队长罗兰先生从新西兰争取资金5.6万元,用于村小学危房改造 。同年,修筑全长60多米的防洪坝两处; 2004年-2006年,对全村劳动力进行科技及法律培训860余人(次),对56名村民进行电焊、汽车及挖掘机驾驶、烹饪等职业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