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虚构人物起名字男 虚构推理角色名字( 二 )


小小、玲子、少强……这样的名字,就是“显小”——少年、青年时叫着没毛病,老了怎么办?文学创作中,人物年龄段如果就是少年、青年,倒也无妨,可要是“贯穿”的人物,或是用于现实的起名,就显得“受限”了 。
显老,同理 。举例:翰儒、知天、经墨……很难想象,一个活泼少年、玉立少女,叫成这样的名字,会给自己和旁人带来怎样的违和感 。
笔画多为什么也归在“年龄限定”呢?很简单——笔画太多,字太难写,孩子得花多少精力才能把自己名字写对啊!有笑话说,考试人家同学都交卷了,ta这儿名字还没写完呢 。夸张了点儿,但也不是危言耸听 。举例:我有个旧同事,姓“樊” 。本来这个姓就够难写的了,还给孩子起名叫“樊懿戆” 。额滴神哪!连我这“专业码字儿的”,都不敢说提笔就能把这仨字儿写到一笔一划不错不漏!这样的名字,现实中,实在是苦了孩子,要放在作品里,估计编辑、导演要打人啦!
至于“小字大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章”做姓 。现实中,就姓这个,没办法 。作品里,绝对要避免 。不然,十个人里有十个,都得给“演变”成“张” 。顺便一提:这个“章”得“忌”,琼瑶阿姨是犯过哒 。好在,那还是“阅读时代”,不算问题 。放在今天,可就……
说到“意境”,比较典型的,是武侠类作品 。
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武侠小说及其派生的影视作品中,人物名字会跟“大千世界”有点儿“隔阂”式的“异趣” 。三个特征:
一,翻炒典故 。典型例子:练霓裳 。梁羽生先生著《白发魔女传》的“大女主”,名字典出“霓裳羽衣” 。
二,多用复姓 。典型例子:令狐冲 。金庸先生著《笑傲江湖》的男主人公 。令狐,在本来就显得另类的复姓中,也是很少见、更另类的 。
三,性别特征含混 。典型例子:陆小凤 。古龙先生《陆小凤》的男主人公和相关数部其他作品里的重要辅助性人物 。还有——也是古龙先生给起的,众所周知的——楚留香 。光看名字,容易产生“性别错位” 。
武侠小说讲的都是纯虚构的“传奇”,近似于“神话”,人物名字起得独特些,不仅无可厚非,而且简直是挺显必要 。
名字的“意境”,肯定也不止在武侠作品里才有,才需要 。实在是普遍需要、应该有 。
比如:我母亲有个年轻同事,当初还介绍跟我试着谈过恋爱 。挺漂亮一姑娘,北京土话叫“尖果儿” 。后来没谈成,嫁了个商者,生个儿子,给取名“子豪”,说这名字,等儿子长大,人家就能叫他“豪哥” 。这大概是香港黑帮片看多了而产生的“意境” 。
再举一例,是在我刚刚完成的东北抗战相关电视剧剧本中的 。是个“翻改”活儿,就是原本有完备的剧本(仅仅只是“完备”),觉得不好,让改,我觉得不好改,索性循着本有的构架,推倒重来 。剧中贯穿性虚构人物有兄妹三个,原剧本给起的名字是,大哥“屈大成”,二哥“屈大功”,小妹“屈灵犀” 。觉得“屈”姓在东北不多、不够典型,大成、大功,之于为人物设定的“有书香气的殷实家庭”(不算“书香门第”),显得简单而流俗了些,且不大符合时代(人物均出生在上世纪初、早期),而且跟小妹“灵犀”的名字没有对应性,还似有点儿“文化底蕴”上的差异 。我给改成了姓林(东北较多的姓氏),并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他们“安”字辈,大哥“林安康”、二哥“林安泰”、小妹“林安宁”,康泰安宁,跟时代和人物出身及其共同组成的“故事的意境”,对应得似乎妥帖了些,也还比较“上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