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古诗词知乎( 五 )


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就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 鹉洲更加美丽了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这里也有四层意思:“云鬟 湿”是一个句子形式,“芳臂寒”是一个句子形式,“香雾”和“清辉”则不 成为句子形式 。但是,香雾和云鬟的关系,清辉和玉臂的关系,却是很清楚了 。
杜甫怀念妻子,想象她在鄜州独自一个人观看中秋的明月,在乱离中怀念丈夫,深夜还不睡觉,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 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候,表面上好象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 。
如苏 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这不是两个意思,而 是四个意思 。
“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 。岭上 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
毛主席 所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月”并不是“叫” 的宾语 。
西风、雁、霜晨月,这是三层意思,这三件事形成了浓重的气氛 。长 空雁叫,是在霜晨月的景况下叫的 。
有时候,副词不一定要象在散文中那样修饰动词 。例如毛主席《沁园春· 长沙》里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恰”字是 副词,后面没有紧跟着动词 。又如《菩萨蛮·大柏地》里说:“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
“复”字是副词,也没有修饰动词 。应当指出,所谓不完全句,只是从语法上去分析的 。
我们不能认为诗人们 有意识地造成不完全句 。诗的语言本来就象一幅幅的画面,很难机械地从语法 结构上去理解它 。
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就是诗的语言要比散文的语言精炼得多 。二语序的变换 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 语序作适当的变换 。
现在举出毛主席诗词中的几个例子来讨论 。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
第二句 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舜尧 。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两字,“神州”放在第三四两字,“尧舜”说成“舜 尧” 。
“尧”字放在句末,还有押韵的原因 。《浣溪沙·1950年国庆观剧》后阕第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雄 鸡一唱天下白”的意思 。
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一唱”放 在第一二两字,“雄鸡”放在第三四两字 。《西江月·井岗山》后阕第一二两句:“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
“壁垒森严”和“众志成城”都是成语,但是,由于第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 仄仄”,所以“森严”放在第三四两字,“壁垒”放在第五六两字 。《浪淘沙·北戴河》最后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的 《观沧海》原诗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依《浪淘沙》的规则,这两句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所以“萧瑟”放 在第一二两字,“秋风”放在第三四两字 。语序的变换,有时也不能单纯理解为适应声律的要求 。
它还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增加诗味,使句子成为诗的语言 。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 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有人以为就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皇栖老碧梧 枝” 。
那是不对的 。“香稻”、“碧桐”放在前面,表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 碧桐,如果把“鹦鹉”、“凤皇”都挪到前面去,诗人所咏的对象就变为鹦鹉 与凤皇,不合秋兴的题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