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拜帖怎么写( 六 )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来游人 。
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舞狮子的盛况 。
佛山起源说
在远古时候,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 。
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 。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他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就商议消灭"年兽"有智者献议,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彩上颜色 。以各种形状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准备敲打 。他们埋伏于一桥下,该处为年兽必经之地 。
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锵锵"及"咚咚"之声,如雷贯耳 。年兽见了,觉得惊骇而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出现 。为了庆祝驱赶年兽成功及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村民便于春节将它拿出来舞动 。有的人更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 。有的也称为舞圣头、舞瑞头 。
乡民除了在新年期间舞狮,也在神诞或庆典上表演,以增加热闹的气氛 。
舞狮时的乐器便改为锣鼓,配以一定的节奏各处常见于迎神赛会上作参神拜户只用,其意思是能镇宅旺宅、使鬼神降优、合境安宁、五谷丰收 。
6.用"舞龙"做题目,要怎么写作文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爸爸妈妈要带我去萧山看舞龙 。
到了萧山,我看见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大红灯笼 。你看,街上车水马龙,大家喜气洋洋,笑容满面,扶老携幼地出来看热闹 。
突然,我听到有敲锣打鼓声,原来是舞龙队来了 。在一阵阵鞭炮声中大摇大摆的舞过来,它张着大嘴,眼睛瞪着像海碗,样子可威风了 。
这条龙还不停地扭动着身躯,时而回首摇摆,时而上下翻滚,真像一条飞龙 。舞龙真有意思,我在这欢笑声和鞭炮声中度过一个愉快的一天 。
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