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春晚导演敲定,一群疯子瞎搞却被吹爆?( 五 )


也是真·吐槽、调侃、讽刺现场 。
1988年春晚 , 牛群、李立山表演的《巧立名目》 , 嘲讽一些机关单位里就连上街吃烤鸭这种小事 , 都得以“解决同志们肚子里的油水问题”为名 , 请领导批示的官僚主义 。
报告要这么写:“领导 , 冒号!”
配上牛群夸张的表情和语气 , 叫人捧腹 。

1995年春晚 , 赵本山、范伟主演的《牛大叔提干》 , 嘲讽一些企事业单位里的势利眼和铺张浪费 。
来找经理办事的牛大叔 , 因为能喝 , 就被赶鸭子上架去装老总陪客人吃饭 。
一只公文包 , 就能倒映出世间百态 。


反观现在 , 春晚里已经不见这种犀利的批评 。
平时的喜剧节目 , 也到处都是自我阉割 。
喜剧们 , 成了一个个段子的集合 , 只敢拿些不痛不痒的事情开玩笑 。

当然 , 作为电影 , 《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并非真正的上乘之作 。
有人说它笑点老套 , 有人说他互联网梗太多 。
它有呈现 , 有解构 , 却缺少更深入的思索 。
但作为喜剧 , 它却让Sir感动了 。
因为看到了它其中 , 有着我们国产喜剧久违的 , 真正的喜剧精神 。
拿严肃的事情开涮 。
——一场万众瞩目、主题宏大的盛会 , 也不过是由鸡毛蒜皮的事儿堆起来的 。
向陈腐的东西开炮 。
——没有寓教于乐的刻意 , 能够和网络文化打成一片 , 调侃我们生活中真实的痛点 。
不对权威唯唯诺诺 。
——你以为的专家、知识分子 , 那水平也不见得怎么样 。
不怕冒犯观众 。
——看吧 , 其实你们喜欢的 , 也不过是这些玩意儿 。
它坦诚、勇敢地解构着自己 。
——用伪纪录片的形式 , “真实”地消解着复杂 。
它让我们看到了文艺创作中应有的 , 健康的生态:拿自己开玩笑 。
最终 , 这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 , 真的取得了完满的“成功”:所有节目都演完了 。
Sir的心情也和冰糖葫芦社团的工作人员一般 , 难以平复 。
印象最深的 , 除了那些搞笑的场面 , 其实还有那对“烟雾骑行者”临时凑数表演的歌曲 。
他俩 , 一位是烧烤店打工仔 , 一位是外卖小哥 , 一个天天在烟雾里工作 , 一个整日骑行穿梭在大街小巷 。
这首歌 , 是他们下班之后 , 看着满天星光写下的 , 叫《如果有我》 。
歌词很简单 。
Try it harder.
Jump it higher.
Try it one more time.
可正是这些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语句 , 让整场乱七八糟、浮躁不堪的晚会 , 有了片刻的沉静 。
因为 , 他们是真诚的 。

回到咱们最初的问题 。
在这个时代 , 春晚 , 到底意味着什么 。

这部电影 , 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
却让观众看到了 , 一种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词藻、响亮的口号、绚丽的舞台、庞大的演员群体、整齐的动作都无法比拟的精气神:
敢于自嘲 , 所以自信 , 唯有真诚 , 才能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