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吴京的文戏 章子怡的诗!( 二 )


【吴京|吴京的文戏 章子怡的诗!】观众评价
冰川:《乘风》在叙事上极大地提升了震撼程度 , “父辈”不光是“父亲” , 也是未能成为父亲的那一代革命先烈 。
大海里的针:热血爆棚 , “含京量”十足 , 尤其是骑兵团冲击日寇阵地的大场面 , 准确表现了骑兵冲锋的威力 。 父子情是《乘风》的主线 , 不过与以往的中国式父子不同 , 这一次作出牺牲的并不是父亲 。 但父亲在两难选择中作出的取舍更加令观众动容 。
《诗》
诗意温柔 , 章子怡拍出别样航天梦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 , “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 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 首次担任导演的章子怡 , 把目光对准了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背后的第一代航天人 。
章子怡为这个题材定下了诗意的基调:“航天事业非常浪漫 , 总是让人充满好奇 。 ”在查阅大量资料、了解过各种航天相关的技术工种之后 , 她最终选择用一个并不为人熟知的职业——火药雕刻师 , 来展现航天工作的切面 。 火药雕刻师负责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做药面整形工作 , 该工作属于世界级技术难题 , 而且火药雕刻师接触的几乎都是烈性燃料 , 这可以说是一份行走在生死边缘的工作 。 章子怡感慨:“从第一枚运载火箭的研制到今天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 , 这个高危工作都不能用机械化替代 。 在中国 , 现在只有200多个人从事这个职业 。 我被这个职业深深地打动 , 它让我更加敬畏中国航天的幕后英雄 。 ”
在《诗》中 , 章子怡饰演的不但是中国初代火药雕刻师 , 还是两个刚刚失去爸爸的孩子的母亲 。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 她也随时可能献出生命——这如何与她的母亲身份自洽?这是整个故事最大的矛盾 , 也是最吸引人之处 。 而章子怡最终给出了一个令观众信服的答案:信仰和浪漫 。
从故事一开始 , 《诗》就真实还原了中国第一代航天人的工作和生活的状态 。 荒芜的土地上 , 章子怡与黄轩饰演的航天人夫妇带着一双儿女挤在简陋的平房里 , 他们虽然衣着朴素 , 但眼神清澈坚定 。 航天工作具有极强的保密性 , 孩子们被人嘲笑 , 说他们的父母是“做鞭炮的”;黄轩饰演的父亲则温柔解释 , 他们的工作其实是“在天上写诗” 。 当父亲牺牲后 , 章子怡饰演的母亲继续以孔明灯为喻 , 向孩子们解释由“火”助推“灯”升空的原理 , 在航天二代的心里种下畅想蓝天的种子 。
作为该片四位导演中唯一的女性导演 , 章子怡提醒了观众:“父辈”之中 , 同样包含无数为家、为国牺牲的母亲 。 她在片中展现了两个层次的母爱 。 第一层是普通母亲的细腻与关怀:她在丈夫牺牲后向领导提出请求 , 这个噩耗能否先瞒着孩子们?领导于是建议所有男性工作人员集体“加班” , 不许回家 。 但当瞒不住真相时 , 她还是决定向儿女坦承自己的理想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牺牲 。
第二层的母爱则浓缩在母亲写给孩子们的一首诗里 。 她把自己作为航天人的信仰写入诗中 , 为孩子描绘出一幅有爱、有梦、有未来的美好蓝图 。 这首诗打动了银幕前的无数观众:“孩子 , 如果可以 , 我想告诉你世间的一切奥秘 。 告诉你山川大河 , 日升月落 , 光荣和梦想 , 挫折与悲伤 。 告诉你 , 燃料是点燃自己 , 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自由 , 抛弃自己的东西 。 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 , 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 , 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 。 渺小的尘埃 , 是宇宙的开始;平凡的渺小 , 是伟大的开始 。 而你 , 我的孩子 , 是让平凡的我 , 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