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哈尼族的习俗( 六 )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玛蚱 , 每家捉够一竹简(约二斤)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撒成四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未捉到地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 。半小时后 , 又要把这些蚂蚱收进竹筒 。带回家当菜或拌粑粑吃,据说蚂蚱肉很甜 。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呕,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吃新米节
哈尼族居住地区 , 农历七月左右,谷物逐渐成熟各户要选择自己的好日子进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动 。过节时家长背着箩筐到地里拿些谷穗回来挂在门上 , 并且要拿稻俗杆制成“窝保波”,在“宗格”(仓竜)前吹奏三回 , 表示要吃新粮了,祈求神灵保佑粮食收得多,人不得?。?家畜兴旺发展 。要杀一只产蛋母鸡献饭,过年时杀的猪肥肠,猪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这时献神 。吃新米时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这叫做“妾都喝扎”(即新老交替) , 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谷米上市,祈求年年有余 。
哈尼族的饮食
饮食爱喝酒
哈尼族中,老年男子普遍嗜好烟、酒,茶,有的以香芝麻棵枝叶当茶饮用 。稻谷、玉米、高粱是他们酿造白酒的主要饮料(西双版纳哈尼族女子喜嚼槟榔) 。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 。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 。逢节便有美酒 。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与歌的恋爱宴会 。
“阿巴多”是哈尼青年互相表示爱慕,体现智慧、比赛烹调技术的酒节 。多在农闲举行,由一村的小伙联合邀请邻村的姑娘参加,人数对等,一般在二十人左右,人夜宴会在一间大屋举行,男女相约配对入席,菜肴丰盛,必有一只煮公鸡(上面放着两枚鸡睾龙和一只活螃蟹) 。彼此敬酒对歌,相依相伴 , 直到天明 。临别小伙要给相好者送糯米饭和肉 , 并约定下次聚会的日期 。
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善于用发酵的黄豆掺合豆杆灰制作具有特殊风味的豆豉,几乎每餐都用以佐餐,吃法尤多,被称为“哈尼味精” 。用其调制的“雀肉松酱”,鲜香无比 。
米饭为主
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 , 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将瘦肉剁细 , 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 。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 , 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 。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
哈尼族常年以米饭为主食,逢年过节吃糯米饭和糯米杷耙,平时一日两餐 , 农忙期间一日三餐,主要由家庭主妇或大媳妇承担烹调任务 。农忙期间的早晚两餐在家进食,中午饭用一只特制的竹筒、篾盒或布袋将米饭(外加适量咸菜)带到山野劳动地点吃 。玉米、荞、麦和豆类等作缺粮季节的补充 。玉米的播种面积和经济地位仅次于水稻,分黄、白、糯三个品种,每户普遍种植 。哈尼族男女均喜食生蒸饭 , 即二熟饭 。其制作方法是先将浸泡过一夜的大米空干水分 , 盛入甑内生蒸,待上气半熟后即倒入大簸箕中,洒上适量冷水,用一块特制的木片翻撮拍打五六道之后,任其摊凉,三日五日之内逐日重蒸食用而不变质 。这种生蒸饭始终保持营养,滋润可口而耐饿 , 不仅深受哈尼族男女劳动者的欢迎,而且将常食生蒸饭的人家尊为富裕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