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天仙&中国故事|中国的乡村音乐:聆听黄梅戏的“曲中真意”( 二 )


玉天仙&中国故事|中国的乡村音乐:聆听黄梅戏的“曲中真意”
文章插图

9月26日,在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上,黄梅戏演员韩再芬在演出《不朽的骄杨》。新华社采访人员黄博涵摄
近年来,这样别具匠心的创新黄梅戏层出不穷,且越来越“唱得响亮”。今年5月,第30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的角逐中,国家一级演员、再芬黄梅青年团副团长吴美莲就凭借《祝福》里祥林嫂一角摘得梅花奖。
“《祝福》是一部新戏,改编自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在创作时,我们就注意将原著的精华与黄梅戏擅长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同时在服化道上进行改良,比如妆容更接近现代剧等。”吴美莲告诉采访人员。
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随着黄梅戏“出海”演出的增多,以及互联网传播的便利,黄梅戏被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已是名声在外。“民族的”的黄梅戏,正越来越成为“世界的”。
能够为外国受众所接受,与黄梅戏本身的艺术特色分不开。“乡村音乐与黄梅戏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都处在温和的中音区,不追求严格的高低音训练,旋律都比较轻快,伴奏都相对简单,朗朗上口、便于演唱。”李光南说。
早在20世纪80年代,《天仙配》就已有英文全本及唱词。1985年,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戏表演专业的师生就用英语演出了《天仙配》中“路遇”一场,为黄梅戏的国际传播“探路”。
玉天仙&中国故事|中国的乡村音乐:聆听黄梅戏的“曲中真意”
文章插图

9月24日,在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学生们在练习黄梅戏基本动作。新华社采访人员黄博涵摄
如今,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黄梅戏也迎来了走向世界的新机遇。
“如果不是受疫情影响,我们现在可能正在进行今年的小剧场黄梅戏海外巡演。”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余登云告诉采访人员,从最早的韩国商演,到与波兰、德国、马耳他、希腊等国家签订商演合同,剧院接到的黄梅戏海外商演邀约不断。
海外商演并非简单的“展览展示”,需要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传统的观众们真的“听进去戏”。为此,余登云与演职员们不仅将黄梅戏的“大戏”改排成“小剧场戏”,精简乐队、群演,做到“18张机票、3台剧目就可以走遍全世界”,让海外巡演不再受大制作、大成本的限制,同时还在翻译剧本上下了一番功夫。
目前,安庆的舞台上已孕育出《玉天仙》《薛郎归》《香如故》三台小剧场黄梅戏,取得了良好的海外传播效果。即便受疫情影响,合作方也不愿取消,而是选择延期演出。
“海外商演的成功不仅证明了黄梅戏的艺术魅力,也让我们更相信艺术是相通的。只要路子走对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多次担纲巡演主角、并凭借“玉天仙”一角荣获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的青年演员夏圆圆说。

总策划:赵丹平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刘恺
采访人员:马姝瑞、汪海月
视频:韩旭、戴威
编辑:闵捷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安徽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