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坦率与严谨

【记忆|坦率与严谨】藤野早年学习过汉语 , 对中国文化有一些了解 , 对来自中国的学生同情、爱护 , 这才有了一段与鲁迅令人难忘的师生情 。
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记述了他离开学校的前几天 , 藤野叫他到家里 , 交给他自己的一张照片 , 后面写着“惜别” , 及“谨呈周君” , 并签下自己的姓氏 。 这张照片鲁迅十分珍惜 , 一直挂在北京寓所西三条二十一号老虎尾巴的东墙上、书桌对面 , 以时时鞭策、激励自己 。
“每当夜间疲倦 , 正想偷懒时 , 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 ,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 , 而且增加了勇气了 , 于是点上一枝烟 ,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
藤野先生强大的人格魅力 , 影响了鲁迅的一生 。 但这样一个重要的细节 , 藤野竟然不记得了 。
“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 , 我感到很高兴 。 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 ……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 。 ”
送鲁迅照片的事应该确实存在 , 有签字为证 , 但很可能是藤野先生提前写好赠言 , 临别时由他妻子转赠的 。 他只比鲁迅大八岁 , 写回忆文章的1937年初不过63岁 , 记忆应该不会有问题 。 鲁迅的《藤野先生》是文学作品 , 即使是散文 , 适当的、局部的、有限的虚构也是可以的 。 散文是一种回忆性文体 , 是对记忆的打捞和还原 , 一方面 , 人的记忆有偏差、有选择 , 即使是亲闻亲见亲历的东西 , 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 “眼见不一定为实” , 这是指无意的虚构;另一方面 , 为了行文的方便 , 为了文章的整体效果、表述的方便、增加美感等 , 作家在个别细节进行有意的虚构也是允许的 。 收入《藤野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 鲁迅在小引中自白 , 这些作品“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 与实际或有些不同 , 然而我只记得是这样” 。 赠照片这一细节也许存在着一些虚构成分 , 但作为散文创作 , 只要大事不虚 , 尽可小事不拘 , 少许的虚构加工 , 作为一种手法 , 是为“文学的真”服务的 。
藤野先生做事认真、一丝不苟 , 待人公正平等、热情诚恳 , 他并没有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 修改讲义、订正解剖图、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 他以为这些都是一个教师分内应尽的职责 。 鲁迅在仙台医专第一年的期末考试中 , 唯一不及格的科目就是藤野教的解剖学 , 得了59.3分 。 撩上一分 , 送个人情 , 是很容易的事 , 但是他并没有特意照顾、手下留情 。
藤野先生说:“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 , 但我所做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 。 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 , 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 ”他的真实坦率、严谨负责 , 让我尤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