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身|这部国产片,好莱坞都打不过!

【替身|这部国产片,好莱坞都打不过!】今年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引起了一波回忆杀 。 香港娱乐圈的众多明星 , 用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 , 将观众拉回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 。 那些经典港片画面不断闪回 , 在70后80后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 很多网友直言看哭了 , 那是再也回不去的青春 。 其中不乏大家熟悉的香港动作片 , 重温那些热血沸腾的打斗场面 , 就不由得想起为香港动作电影做出贡献却默默无闻的一群人——龙虎武师这部纪录片是由香港电影研究专家魏君子执导 , 片名则是刘德华亲笔题写 。 影片集结洪金宝、袁和平、唐季礼、曾志伟、程小东、元华、甄子丹、钱嘉乐等华语电影最强“武师阵容” 。 首次全方位揭秘香港龙虎武师长达六十余年风云变幻 , 讲述香港动作片的兴衰历程 , 以及那些令人难忘的武打场面的幕后故事 , 展现中国功夫影人搏命人生路 。 龙虎武师 , 是香港的叫法 , 在内地被称为“武行” , 也就是电影里的替身 , 动作演员 。 这个行当 , 起源于中国的粤剧班武生 。 当年日本侵华 , 迫使一些京剧师傅从北方来到香港 , 开办戏剧学校 , 将京剧的舞台功夫融入到粤剧里 , 培养了香港第一批武师 , 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七小福”:洪金宝、成龙、元彪、元奎、元华、元武、元泰 。 时逢香港武打片的兴起 , 电影行业需要大量动作演员和替身 , 这些来自戏班的武生 , 很自然地进入电影圈 , “龙虎武师”应势成为香港电影产业中的一个特殊工种 。 香港最早的武打片是用舞台式表演 , 都是虚招 , 比较夸张 , 机械化 。 七十年代 , 李小龙开启了香港动作片新时代 。 李小龙讲究真打 , 拳拳到肉 , 类似日本武士道决斗 , 闪电火石之间定胜负 , 动作踏实好看 , 深受观众喜爱 。 经过李小龙对表演技术的改良和指导 , 香港武师行当快速发展 。 但好景不长 , 1973年李小龙拍摄《死亡游戏》时猝然离世 , 香港动作电影也随之陷入长达五年的低潮期 。 相应地 , 武师们的生活也变得艰难 , 有的靠做苦力 , 开黑车养家糊口 , 有的甚至卖血度日 。 一直到七十年代中期 , 香港武行四大班底刘家班 , 洪家班 , 袁家班 , 成家班的出现 , 才扭转了武师行当的颓势 , 迎来了香港动作片的蓬勃发展 。 四大班底各有各的动作风格 。 刘家良“硬桥硬马” , 出拳极快 , 真刀真枪;洪金宝动作变化多端;袁和平和成龙合作《蛇形刁手》和《醉拳》开创了动作喜剧的潮流 。 各班底之间互相比拼得很厉害 , 主要一个评判指标是午夜场 , 如果没爆场 , 那票房就有限了 。 午夜场一定要看别的班底的戏 , 看完回来开会 , 人家能做到从八楼摔下来掉泳池 , 自己就要想个更难的 , 从九楼掉下来 , 跳进火海 。 因为各种危险片段是卖座电影的重头戏 , 玩命和创意就成为香港动作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 洪金宝就称元武是他的“敢死队” , 什么都要做 。 有一场戏 , 扮演警探的元武要被人家开枪从很高的地方掉下去 , 真的摔到溜冰场中间 。 当时国外武行的人来香港探班都吓到了 , 你们这样也敢做?这个动作谁做谁死 。 元武坦言 , 如果不是师兄洪金宝投资这部片 , 他是不会去做的 , 因为他明知道这个动作做完肯定会受伤进医院的 。 虽然有防护 , 包了很多东西 , 但重重摔倒在冰面上时 , 元武当场就昏过去了 。 当时没有技术和特效 , 也没有预算 , 有的只是拼命的武行 , 正是他们 , 靠血肉之躯缔造了征服好莱坞的香港动作片奇迹 。 洪家班武师现在回忆当年拍摄《龙之心》 , 仍心有余悸 。 伴随着真实的爆破 , 八名武行从七楼一起跳出窗外 , 没有威亚 , 只有地上铺的纸皮箱和海绵垫 , 跳完后 , 导演喊得不是收工 , 而是救人 。 为什么武行们如此搏命?这就要提到江湖中互信的力量 , 武行们大多来自香港底层家庭 , 没念过多少书 , 想法单纯 , 跟着大哥就要好好做 。 大哥也会看顾这帮兄弟 , 不会乱用他们 , 了解他们的身手 , 知道有危险但不会死 , 受伤了 , 大哥会养一辈子 。 当年的武行都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技术 , 为了证明自己功夫最牛 , 就会很拼搏 , 从来不说不行 , 这就是香港武师的精神 。 而且还可以有机会告诉观众这个镜头是我的 , 这个电影里有我 , 那种骄傲感是最大的动力 。 拍摄《黄飞鸿》时 , 李连杰受伤 , 因此每个动作都要替身 。 一场打梯的戏 , 每天16个小时 , 拍三十一天 , 三个武行熊欣欣、谷轩昭和凌志华轮流做替身 。 在空中弹床 , 转身 , 做表情 , 掉下来再弹起来 , 技术要和时间配合很准 , 反应身手也要很好 。 按袁和平的标准 , 这就是一流的武行 , 徐克也说 , 这不是很容易能找人做下来的 。 所以熊欣欣很自豪曾在这部经典影片里做过替身 。 九十年代后期 , 香港动作片式微 , 嘉禾和邵氏片场不复存在 , 香港武行的衰落也成为必然 。 武行靠拼身体立命 , 所以做到三十岁左右 , 就要考虑转行 。 除了一些转型成功的大哥 , 或做导演或做演员或做动作指导 , 继续为电影做贡献 , 大部分的无名英雄都找不着了 。 在功夫片的鼎盛期 , 武师的收入高 , 一个月就能买一辆车 。 但他们都不知理财 , 花钱如流水 , 没有积蓄 , 再加上有伤病 , 要常年看医生 , 所以等到老年时 , 大都过得比较落寞 。 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工会会长钱嘉乐常会组织武师前辈们聚会 , 虽然他们晚年生活不算太好 , 但都精气十足 。 时代已变 , 江湖不见 , 但电影不会忘记那些为台前大哥卖命 , 无名无姓的武师 , 没有他们 , 就不会有香港动作片的黄金时代 , 更不会有一代人热血燃爆的青春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