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_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规则有什么用》教学反思

《我们的合作》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本课的主题是:“学会合作”,共分五个环节完成 , 第一个环节“生活中处处有合作” ,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事需要合作才能完成 , 明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合作;第二个环节“故事分析:谁的功劳大?”,引导学生从亲身经历的合作过的事中 , 懂得合作的作用大;第三个环节“合作的经验”,让学生从曾经经历的合作活动中得出合作经验,懂得为了实现共同目标 , 合作也有技巧;第四个环节“在合作中遇到过麻烦吗”,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 , 引导他们寻求有效的解决合作中的各种问题的办法;第五个环节“快乐的合作游戏”,设计了学生喜欢的合作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体会合作的意义、合作的技巧、合作的乐趣 。
小学品社评课堂教学反思应注意什么小学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这两本书,涵盖的知识面太广了,学校、家庭、班级、个人、国家、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等相关知识都有涉及 。通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和参加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有很多感悟和体会 , 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收获颇多,现作如下反思 。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 , 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 , 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 , 在教学过程中 , 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 。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标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
品德与社会世界有多大 教学反思 第一次教学流程:
环节一:“找一找”(省级行政单位)感受大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师:看 , 这就是中国的政区图,从整体观察,它像什么?
2、学生交流后师生一起观察,师:真的很像 , 东北像是……鸡头,西部像……鸡尾,这里是……鸡身 , 海南和台湾就像……鸡脚 。
3、师: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地图上有不同的色块,每种颜色代表什么?(学生说一种颜色代表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4、师:翻开书P49页 , 同桌合作,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有多少个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会儿请同学上台汇报 。(学生找,老师板书好“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
5、学生分别上台汇报,并在实物投影仪上指出来 。(老师板书数字4、5、2、23)
6、为了方便记忆,老师带来了一首童谣 , 读一读 。(课件出示童谣,学生读 。)
7、师:同学们 , 请看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祖国大、祖国疆域辽阔……)
8、师:是的,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 , 有神奇秀丽的山川,有景色宜人的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森林和草地,想去游一游吗?
环节二:游一游(走大陆边界线和大陆海岸线)感受大
1、师:要去旅游,就要会看地图,看地图,先要学会看图例,请同学们结合图例,看看中国地图,你能看懂什么?
2、学生汇报看懂了什么(略) 。
3、师:图例能帮助我们看懂地图 , 以后看地图也要先看图例 。
4、师:好,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了,点击课件,大陆边界线抖动,这是什么呢?(大陆边界线),这个呢?(大陆海岸线)
5、师:好,我们先沿着大陆边界线来做一次模拟旅行,为了省时省钱,我们直飞广西,从这里出发,每到一个省级行政区,你们就喊出这个省的名字……
板书:4个直辖市
5个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
23个省
第二次教学流程:
环节一:“找一找”(省级行政单位)感受大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 师:看,这就是中国的政区图,从整体观察,它像什么?
2、学生生交流后师生一起观察:的确很像,我国东北部像是……鸡头,西部像……鸡尾 , 这里是……鸡身,海南和台湾就像……鸡脚 。
3、师:在这张中国政区图上,有许多的色块,请翻开书P49页,结合图例再仔细观察,你能看到些什么?先自己看看,然后同桌互相说说 。
4、同学汇报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了解省级行政单位的分布情况 。)
……
①生:我知道了……代表我国的首都,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
师:对,北京市,像这样的不同的市就是直辖市,同桌一起找找,有几个直辖市?
学生找后,请学生上台在实物投影仪上指出4个直辖市 。
②生:我还知道了有五个自治区 。
师:你找到这些自治区在哪里吗?上来指给大家看看 。
③生:我发现我国还有两个特别行政区 。
师:是的,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有两个特别行政区 。
④生:我发现……的省会城市,
小学品德今昔对比教学反思传统的课程教学中 , 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 , 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 , 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 , 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 。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标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
教育理念的转变,也体现在课前的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中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 , 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如在《幅员辽阔的祖国》这一课,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卡片,并让他们自己拼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记住了各省区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这正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
教材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炼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在学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现问题,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 , 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 , 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所以,"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 , 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 , 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 。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 要提高老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
1、坚持学习 。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 。
2、勇于反思 。老师不但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 , 还要用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 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 , 不断探索和掌握品社学科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
3、为人师表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要求学生做到的 , 老师首先做到,如:不迟到 , 不早退等 。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逐步完善"读、议、讲、演、评"的有效教学方法,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小学品社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可以有组织地去校外调查、采访、参观、询问,然后作汇报交流 。
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 。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
反思带来的快乐我感受颇深 , 如今尝到了甜头 。"亲其师,信其道" 。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 。愿快乐永伴老师和学生?。。?br />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632字)
(一)开放性的教学处理 。我在教学中重视用开放的视觉处理教学 。其一 , 课程内容的开放 。我根据实际需要 , 灵活运用教材 , 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有利于教育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二,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的学习没有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来自于课外,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 。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
(二)多样性地选用教学活动形式 。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跳一跳 , 在多种活动体验中不断深化学习主题 。童话的故事情节把课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童趣 。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愿望 。加上一首首悠扬的春天乐曲,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 。学生以手工制作、唱歌、舞蹈、弹奏、快板、朗诵和种植等各种形式的表演赞美春天,寓教于乐,丰富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是课程综合性的体现 。
(三)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突出 。新的教材,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自觉实践 。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 。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通过听讲来学习,而是直接参与的,以调查、观察、讨论、制作、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积累直接经验 。在各个环节中舞台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 。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三:小学五年级品社教学反思(1052字)
为了很好的教育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特制订了如下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全部的能量 。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 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 。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 。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 , 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 。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 , 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 , 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 , 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 。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乐》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 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四:小学品生和品社课的德育反思 (1115字)
在小学阶段,低段1-2年级是《品德与生活》,它主要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 。中高段3-6年级是《品德与社会》,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很显然,它们来源于生活,知识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要求提高了 。
一、提高重视度
《品德与社会》虽然列入了考试科目,但是远远不如语文、数学用的功夫多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老师都不重视,上课没精神,学生怎能喜欢?因此,对品社这门课程一定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
二、用好教材
教材中蕴含的道理都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的,单纯枯燥的说教,强行学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 。“用教材”不是“教教材 。《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学校、爱家庭、爱劳动的教育 。结合实际、回归生活、亲近社会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访问与调查、参观与考察、想与做等多种活动方式,在体验中让学生得到启迪,在总结中受到感染,使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
三、开放的课堂教学
内容上的开放 , 从教材扩展到学生感兴趣的题材;空间上的开放,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等生活空间;时间上的开放 , 时间可以与学校活动或其他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展 。资源的开放,现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地理、历史内容很多,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以这些内容为载体 , 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对祖国的爱,对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父母的爱 。开放式的环境 , 课堂时间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角色的转换,在这样的教学中 ,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 , 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从而使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 , 动手动脑亲切体验得到发展 。
教师要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社会科技发展迅速,这也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更多新见闻,拥有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体验,结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创设出更好的教学环节 , 成功地驾驭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你 , 喜欢这门课!
小学品德与社会今天我进步了吗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一、生活教学,提升情感 。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 , 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 。对于这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很努力的去体现小学品生课的生活性这一基本特点,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取素材 。例如课上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教学时我采用了课前调查、课上讲故事、师生对话、小组交流、榜样激励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首先由《幸福拍手歌》引入课题 , 接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课本13页上的“今天又有新发现”的小故事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秘密,感受学习的快乐 。然后,通过游戏来体会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在第二个主题活动中 , 让学生通过故事去领悟我们每天只要付出努力,就会进步一点点 。随后让孩子交流分享进步的快乐,并布置课后填写学习档案,让孩子逐步形成自信、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最后同唱《进步拍手歌》,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课堂 。这些活动设计都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 所以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触动了他们的心灵 , 他们也在愉悦的活动中有了自信心、上进心;同时发展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达到了预期效果 。
二、情境教学,提升情感 。
情境可以传递情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情节,适当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 。也只有精心创设情景,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我在教学《今天你进步了吗》这一课时 , 注重心情体验,让学生感受自己成长的快乐 。课前,我准备了《幸福拍手歌》,结束时我准备了《进步拍手歌》 , 让学生去听、去唱、去演 , 把学生的情绪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让快乐心情始终围绕着学生 。情景教学,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中获取了知识,净化了心灵!
三、出现的问题:
现代家庭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不缺少来自各方的爱 , 缺少的是情感的体验,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我在教学《今天我进步了吗》一课中能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学中,效果就会比较好 。
总之 , 品德教育应关注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活动的真实进程不断丰富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以丰富的活动赋德育以情境、情感,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涌动生命活力 , 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规则有什么用》教学反思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经说过:“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作为新课程的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 是一门生活经验课程 。因此,在《规则有什么用》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遭遇到的各种因素中,建立课程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以游戏、对话交流为载体,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习得生活方法 , 提升生活品质,使品德与社会学科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努力把这节课打造成为一堂真实、互动、开放的课堂 。
这节课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进行了课前预设,让学生课前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 。这样 , 教学空间就得到了拓展,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 。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关心身边事物的态度,最终理解了规则的作用 。具体来说 , 本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有:
一、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还课堂的真实性 。
教学内容要源自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否则这些所谓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种符号与事件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 教学要联系生活事件 , 生活体验,生活空间,生活领域,所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克服“课程即知识”的倾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活体验,使课程实施的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成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成为指导生活的过程 。为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做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生活,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由近及远地感受生活中的规则,活动内容紧紧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展开,如参与游戏活动、实地调查,以学生调查的素材进行辨析,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感兴趣的内容 。这样的教学设计,从游戏的开始,由近及远 ,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则,让学生感受到了这样的课程内容是真实的,真切的,可以触摸得到的 。
二、多方位对话 , 让课堂灵动起来 。
如果把课堂看作是一种生活的话,那教学就应该是对话的过程 。
教学中,我多处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下谈规则,如在游戏中谈规则,在小组交流前谈规则 , 在即将下课前谈规则,使学生又一次实现了与现实生活的对话 。而学生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获得新知,老师则在学生的回答中重新梳理事先的教学设计,从而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在这堂课中 , 我还安排了三次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里合作探究,寻求答案,又在课堂的汇报中不断完善、充实答案,实现了学生于同伴的对话 。利用课文中的插图 , 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同时,完善课本中的表格,进而做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而学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主的发展,从而感受到课堂学习是一种享受 。
三、学生自主探究,在建构中感悟与理解 。
作为经验课程的品德与社会,它恰恰让学生获得的是一种经历 。而新课程也指出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大胆活动,所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不应该是一种传授 , 而应该是一种探究、感悟与体验 。“规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枯燥而又乏味的话题 。在这节课中 , 没有因为我的“告诉”扼杀了学生的思考与体察 , 没有因为我的“知性”去扼杀学生的“感性”,而是通过游戏感悟、小组讨论感悟、反面事例感悟、规则儿歌感悟等手段了解规则的作用,并且自觉地遵守规则,让学生从有意识地要我遵守规则转变为我要遵守规则,从外在的道德教育转化对学生道德的引导,进而促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课堂上 , 不仅学生动了起来 , 还实现了主体参与的广泛性 , 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究、去建构,去尽情的展示自己,从而获得了成长的经历 。
此外,我还在活动中 , 有意识地让每一步骤都有规则,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给予多种形式的鼓励和表扬,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规则有什么用》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_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规则有什么用》教学反思】我把交织着欢乐与忧烦的青年时代抛到后头,开始了新的路 。
此去的人生将一天天走向衰老,但我不相信只有衰老 。
古旧的大街还会有新楼挺立,苍老的竹野还会有春笋竞出 。生命只要未僵 , 总会有新的嫩芽从心中萌动,总会有新的嫩叶从肝胆的枝头上崛起 。
我还要经历无数垦植与收割的日子 。一段生命是一个季节 。每个季节都会有春花秋实 。即使到了满头白发 , 我确信生命还会有自己的繁荣 。只要纯洁的心怀里,还荡漾着春风,飘洒着春雨 。
此去的人生还会有坎坷 。坎坷与平坦并不重要 , 坎坷的路固然难走,平坦的路也会使人麻木 。活生生的人,在坎坷与平坦的路上 , 都一样往前征服 。在坎坷的路上防着跌倒 , 在平坦的路上防着飘浮……